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休閒活動協助長者適應於照護機構

休閒活動協助長者適應於照護機構

文章資訊
關鍵字

【本報導由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林儷蓉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臺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長期照護機構的需求增加,但對於入住機構的高齡者而言,居住環境從家裡轉變到長照機構將可能造成危機與壓力症候群,而最為基礎的休閒自主性是可使高齡者能感受自由、滿意自我形象與維持能力及支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於持續理論探討休閒參與型態與長照機構入住調適之關係,於全台長照機構招募共163個有效樣本,條件需55歲以上、正常認知能力與入住不超過五年的新住民。資料收集由已受訓訪員以問卷進行訪談,評估項目含休閒參與行為、入住適應及背景特性等。結果發現自願入住與休閒參與類型對於入住適應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自願入住者後,將其休閒參與型態分成退縮型、拓展型、持續型與積極型等四種,持續型及積極型之心理適應顯著優於退縮型,並且持續型之社會調適顯著優於拓展型。故長照機構住民若能維持休閒活動,長者得以在入住時獲得較佳的心理與社會調適。


 

  由於社會結構的改變,過去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由子女負責照顧年邁父母的形式已日趨勢微,機構式照護也隨之興起。高齡者入住安養護機構可謂為人生重大轉折之一,從原先的獨立生活遷移至機構團體式的生活型態,其間的改變多少對個人生理及心理上產生衝擊,嚴重時更會造成個人適應上的困難而拒絕接受新生活,甚至造成健康情形惡化以及罹病率或死亡率上升等問題,也因此有學者用「危機(crisis)」來形容這段過渡時期(transition),亦有人用「遷移症候群(translocation syndrome)」來解釋某些因適應不良而造成的問題行為。因此,如何幫助剛入住機構的新成員融入一個與他原有經驗不同的規範與價值環境中,再一次的重新學習價值、角色及行為,得以重新適應機構中的生活則為本研究所關切的重點。

  休閒的價值不僅僅只是放鬆與獲得愉悅感,人們從事休閒活動更是為了從中獲得自我實現感(Self-actualization)以及自我滿意(Sefl-fullfillment),高齡者為了維持自我及自主性,不會像年輕人一樣需要追求不同的休閒刺激,反而是延續現有的活動以平穩(regulate)自我的定位,同時也包括了社交關係的穩定,這項發現以Atchley(1989)的老化持續理論加以解釋時,支持了休閒的參與可以維持內在持續需要尋求自我認定(self & identity)的一致性,以及對外關係的連結與穩定性,以加深個人之外在持續。Atchley也認為外在持續可以從可預測的社交關係中獲得他人的支持(social support),從一些平日極為熟悉的活動參與裡,例如休閒啫好或規律運動等,保持固定的參與模式與一致的外顯表現,並與熟悉的人在互動過程中獲得別人對自己一致的評價與回饋(feedback),藉此不斷的強化自我概念。雖然研究發現住民遷移至機構後,休閒參與的時間與領域範圍皆有縮小之趨勢,仍有92.6%以上的長者表示自己曾經參與機構所舉辦的活動,因此我們得知機構中仍有團體活動,或許可讓高齡者保持與他人互動的機會及可能性。

  為了解高齡者入住機構前後的休閒行為改變模式,本研究依其參與的休閒活動種類與時間的變化將行為模式區分為四種類型:退縮型休閒、擴展型休閒、積極型休閒與穩定型休閒。其中,穩定型休閒和積極型休閒的長者在入住前後皆持續一貫的休閒模式,對於改變居住環境後的適應程度皆較其他模式佳,反映了「持續」對高齡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行為模式;然而擴展型休閒者雖然在入住機構後擴展了休閒活動的種類,並且增加休閒的時間,但在入住適應上卻較其他類型者差,可能是因為長者在面對環境變化同時也想改變休閒行為,但是卻無法一併獲得穩定自我的來源,而使適應上更加困難。這現象亦在研究者經驗中曾經發生過,一位長者曾於剛入住機構時強迫自己參加所有活動,反而產生了躁動及暴力的負面反應,最後經溝通並挑選自己喜愛的活動參加,情緒立即獲得改善。

  高齡者的休閒參與模式大致上由成年中期開始定型,雖然其參與時間的強度及頻率會受到身體功能及健康因素影響而逐漸降低,但所從事的休閒參與活動類型多半會延續自成年後期所建立的習慣,為能使新入住機構的高齡者適應新環境,安養機構應儘量提供多元且符合需求之休閒機會,以利新住民能持續其休閒外顯行為(包括參與時間與頻率的強度、休閒活動類型及內外在參與形式等),進而維持其內在心理的穩定。因此,安養機構可為每位新入住之高齡者進行休閒行為評估,包括入住機構前之休閒時間及頻率(如:每日從事休閒活動的時間、各項休閒活動多久從事一次等)、休閒活動類型(如:除了維持生理所需之外,平日從事自己喜歡、令自己感到愉悅的活動型態為何?)、休閒參與型式(如:平日喜歡從事的活動是獨自一人,還是與其它人共同進行?對象為何?);在為每位長者建立基本休閒資料檔案後,機構可視個人的需求加以運用,由專業的休閒規劃師設計專屬個人之休閒計畫,並統籌運用機構與社區資源舉辦各種適合住民的休閒活動,盡量提供多元的休閒機會讓住民得以自行選擇,以促進個人之休閒參與,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勉強高齡者改變舊有的生活方式。

 

 

林儷蓉 副教授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林儷蓉副教授於2010年取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遊憩、公園與休閒研究的博士學位,並取得美國休閒治療師及園藝治療師之認證資格。2010年獲聘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現兼任中華休閒教育與康復學會理事長。專長為高齡者休閒活動與教育、失智症非藥物介入方案研發,並於2017年獲得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研發與人才培訓計畫」二方案之補助,協助政府培訓長照基層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