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心輔系宋曜廷教授榮獲教育部學術獎

2021/03/25

奉獻教育改革的全方位推手

  因為深知教育可改變一個人的未來,臺師大副校長宋曜廷傾注畢生研究熱情在教育心理學、心理計量、心理測驗等相關領域,執教長達30多年,並善用研究專長協助教育政策制定,為國中基測、國中會考出考題,參與重大教育變革,同時關注臺灣華語文能量發展,協助將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推向國際,同時也不忘關懷偏鄉教育,成立PASSION扎根教學團隊(Program of Adaptive Screening, Streaming, and Instruction for Omni-directional Nurturing,簡稱PASSION),翻轉低成就孩子的人生,諸多貢獻讓他三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3月22日並榮獲教育部第64屆學術獎,從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手中接下獎座。

  教育部設置「國家講座主持人」及「學術獎」獎項歷史悠久,已為我國樹立學術研究典範,頒獎典禮由蔡英文總統及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擔任頒獎人,蔡總統致詞時除肯定獲獎人貢獻外,並表達政府對學術研究、產業鏈結及高教人才培育的重視,以厚植國家永續發展根源。而宋曜廷教授研發中文文本自動分析及批改技術、中文辭彙聯想資料庫,更是運用資訊將華語文推向國際的佼佼者。


因為深知教育可改變一個人的未來,臺師大副校長宋曜廷傾注畢生研究熱情在教育心理學、心理計量、心理測驗等相關領域。


宋曜廷教授榮獲教育部第64屆學術獎,從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手中接下獎座。

高職當輔導老師 回母校攻碩博士

  填鴨式教育下成長的宋曜廷,壓根沒想到日後會成為教育改革的推手,由於父母都是工人,只有小學畢業,對課業沒什麼要求,凡事都要靠自己努力,也因為家境普通,當時覺得老師的工作比較穩定,高中時又對心理學很有興趣,於是考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就讀。宋曜廷大學時期的功課並不突出,全班50人,成績排行38名,但他也坦言,因為他只追尋喜歡的科目,如人類學習、心理測驗這方面的知識,因為是自己喜歡的科目,成績自然比較好。

  大學畢業後,宋曜廷到省立淡水商工當輔導老師,高職學生沒有大學聯考壓力,學風比較活潑自由,而且是男女合校,相處上很愉快,多半都在解決課業、生活、戀愛方面的問題。教了一年的書後,宋曜廷覺得自己還是要再更精進於學術,因此返回母校臺師大攻讀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與博士,考上研究所後,當時系上剛好在徵助教,於是一路升上來,在2002年拿到教育部博士後公費留學獎學金後,遠赴美國匹茲堡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

國中會考出考題,參與重大教育變革

  教育心理學、心理計量、心理測驗都是宋曜廷的強項,回顧他近30年的研究歷程,經歷了三次轉折。第一個轉捩點是2006年擔任臺師大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主任,當時心測中心要負責國中基測,每年有30多萬考生參加,一年舉辦兩次,每位考生都牽動著父母、兄弟姊妹的心情,等於一年影響上百萬人,讓宋曜廷感到責任重大,不只要把考題出好,還要讓外界信服、沒有爭議,同時也要讓學生的能力能夠展現。

  「這個轉捩點把我在心理測驗、心理計量上的所學大規模地應用出來,不只是執行,也影響了教育政策變革。」宋曜廷擔任心測中心主任長達10年,經歷了12年國教、108課綱等重要教改,而他主導的國中基測與會考,題型也有三次重要變革。首先,過去基測都是考選擇題,為加強考生表達能力,因此加考作文,是當時重要的里程碑;接著實施12年國教,從基測轉為會考,不只將會考變成學力監控的依據,還加考了英聽、數學考非選擇題,讓考生的思考不只有一種解法路徑;第三是考量會考是高風險、高利害的重要考試,有些題型無法在會考進行,會造成補習及考生壓力,因此採班級學習評量制,如段考進行公民考試,鼓勵學生走自己的思考與判斷,這也對日後的素養教育做了很好的鋪陳。

心繫國中生生涯分流,創造新型評定量尺

  宋曜廷投身國中基測和會考的另一個觀察,發現多數國中學生因為考試壓力,大量時間投入在準備入學考試,因此缺乏探索自己性向和興趣的機會,這對台灣約有五成學生要進入高職或五專各科系就讀,形成很大的挑戰,因為許多學生根據自己心目中的「熱門科系」(多數是依分數高低)來選擇,結果進入該科系才發現不符合自己的性向(潛力)和興趣,造成後續想要轉科系,或是三年都因就讀自己不適合自己的科系而鬱鬱寡歡。有鑒於十前,許多跟學生生涯發展有關的測驗,因為試題的題型老舊,且常模都已過時,因此不符學生在選擇科系的時候使用,因此宋曜廷決心發展新型的電腦化生涯測驗,包括性向測驗和興趣測驗的來協助學生。經過幾年的研發,目前的這些測驗都已經在免費協助全國的國中生使用,學生除了根據自己的成績會考成績來選擇科系外,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性向挑選自己適合的科系來就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探討受試者的心理特質時常用工具是評定量尺(rating scale),例如五點量尺,這類量尺在100年前就已被提出,雖然經過許多演變,但是還是存在很多因為反應心向或社會期許而所造成的偏誤問題。宋曜廷因為開發的興趣測驗是評定量尺,為避免評定量尺在應用時容易造成的信度和效度的偏誤,因此他研發新型的評定量尺,稱為「惟視通用量尺」(VAS-RRP),惟視通用量尺讓過往多數常用的量尺,如立可特(Likert)量尺、惟視量尺(VAS)、排序量尺(ranking)、配對比較(paired comparison)量尺等,均成為惟視通用量尺的特例,也就是惟視通用量尺具備前述量尺的所有特性,一種格式就可以蒐集到不同特性的資料。此外,宋曜廷並與同仁開發出相應於惟視通用量尺的分析工具(CoRSA)。這些貢獻一舉突破了評定量尺百年來在量尺的格式和分析所遭遇的難題,也為未來評定量尺的發展帶來了嶄新的風貌和可能性。

運用科技輸出,把華語文推向國際

  第三個轉捩點,是在2011年擔任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辦公室執行長,當時臺師大成立了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與學習科學跨國頂尖研究中心,宋曜廷也兼任華語文科技中心執行長。10年前,他們就已經看到了華語熱,但當時很多人質疑臺灣打得過中國大陸嗎?相較於中國「孔子學院」的「人海、錢海」戰術,拼命送老師到海外推廣漢語,教育部成立了「全球華語文教育專案辦公室」,並且由宋曜廷擔任計畫共同主持人,他以三個優勢把臺灣華語文能量推向國際。

  首先臺灣擁有正統的繁體字中文,並且擁有高科技優勢,透過自然語言處理與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偵測學習歷程,如宋曜廷就發展出獨步全球的中文文本可讀性自動分析(CRIE)、全球領先的中文寫作自動批改系統、全球唯一的中文詞彙聯想資料庫,運用科技把技術推廣到國際。另外,相較於孔子學院教學僵化的灌輸思想模式,臺灣教學創新、靈活,是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另外,2006年宋曜廷協助推動「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之相關工作,帶領國語教學中心、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心理與教育測驗中心三個研究團隊共同研發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初期稱為Top-Huayu)的電腦化版本,經過多年的演變與推展,該測驗目前已獲得43個國家施測肯定。

PASSION團隊深入偏鄉 SmartReading聰明選書

  除了學術研究、協助教育政策發展,宋曜廷也專注於弱勢關懷,他在心測中心負責國中基測與會考時,發現許多偏鄉孩子成績遠落後於都會學生,而且有些偏鄉學校連續三次招考都招不到代課老師,教師素質堪憂,為了讓偏鄉孩子具備基礎學力,擁有翻身機會,達到社會流動,2016年接受國教署委託,成立PASSION扎根教學團隊,進入雙北、桃園、花蓮、臺東等偏鄉地區推動,協助中央與地方補救教學效能。

  宋曜廷帶領團隊深入偏鄉了解學校的問題,教老師使用國、英、數診斷測驗,及時診斷與補救孩子的學習能力,弭平學習成就落差。由於偏鄉孩子多半是隔代教養,缺乏學習對象與動機,而且教師嚴重不足,因此他在臺師大首創「PASSION偏鄉優質教育學分學程」,要求學生一定要到偏鄉實習一至兩個月,回來後持續進行遠距教學一年,如此才能讓教育無縫接軌。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受到李家同博幼基金會、張榮發基金會的認同與尋求合作,甚至還拓展至越南、緬甸,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SmartReading」智慧適性閱讀平臺也是宋曜廷的重要貢獻,這套系統是他在10年前與臺師大團隊設計,呼應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可依據受試者的閱讀能力、偏好、速度,推薦適合的教材,達到華語分級閱讀。「聰明選書,智慧閱讀」是「SmartReading」的口號,透過人工智慧系統,可協助老師與家長在茫茫書海中找到適合兒童青少年的閱讀書單,同時運用中文寫作自動批改系統,來批改學生讀書心得,就可以知道學生借書後有沒有深度閱讀。

  這套系統除了幫助孩子選書,也協助教育產業轉型升級,從上游的出版社、電子書、數位服務商,中游的國際學校、新北市、臺北市、臺南市政府,到下游的老師與家長,都已經串連起來,大家一起建立新的閱讀模式,並推廣到亞洲與歐美。

專注教育熱忱,將所學貢獻社會

  一路走來,宋曜廷把「從作中學、從作中研、從作中貢獻」當作人生座右銘,此次能夠獲得第64屆學術獎最感謝太太的關懷和支持,還有跨領域同仁的協助,「做學問的人,學術成果被認可很重要,但人生不只是得獎,看到自己的研究服務使人獲益,是最大的鼓舞。」

  宋教授十年如一,不只把學術做好,還把成果落實到業界,儘管手上團隊很多、行程滿檔,仍是凡事都親力親為。宋曜廷每年即使再忙,還是堅持親自帶領團隊深入偏鄉,宋曜廷深刻記得花蓮偏鄉老師告訴他,孩子們從不認識英文字母,到可以上台自我介紹,連上廁所都聽到他們講英文,這樣的轉變讓宋曜廷非常感動,也是他持續投入教育的最大動力。(資料來源:教育部 / 攝影及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鄧麗君)


宋曜廷教授榮獲教育部學術獎,家人出席分享喜悅時刻。

學術專長

教育心理學、心理與教育測驗、電腦輔助學習、電腦輔助測驗與評量、混合研究法、職涯資訊分析與應用、中文文本分析

學術成就

2020 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大學USR永續方案獎」(PASSION方案獲獎)
2019 中技社 AI在教育的應用首獎
2018 匹茲堡大學 學習研究與發展中心傑出國際校友獎
2017-2018 美國Fulbright Foundation 學友連結創新基金獎助金
2015-2017 科技部 傑出研究獎
2010-2013 教育部「延攬及留住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實施彈性薪資方案」獎勵
2010-2012 國科會 傑出研究獎
2006 國科會 傑出研究獎
2005-2006 國科會 第二級研究獎勵(次於傑出研究獎)
2002-2005 國科會 吳大猷研究獎
2002-2004 教育部 博士後公費留學獎學金
2002-2003 美國Fulbright Foundation 博士後研究獎學金
2002 國科會 指導大專生研究創作獎
2001 國科會 甲等研究獎

經歷

2015-迄今 臺灣師範大學師大講座教授
2015-迄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
2013-2019 財團法人國民教育測驗與評量中心董事兼主任
2011-201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辦公室執行長
2010-201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
2009-201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講座教授
2006-20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2006-20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2000-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1996-200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講師

原始連結:http://pr.ntnu.edu.tw/ntnunews/index.php?mode=data&id=19926&type_id=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