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歷史系吳翎君教授榮獲中研院人文社科學術專書獎

2021/12/2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吳翎君教授,從跨國企業角度探討中美關係,並撰寫《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榮獲第十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評審指出,該書在史料開發與運用上,廣泛度及完整性俱佳,其所嘗試的新研究視野,對於相關領域亦有承先啟後的貢獻。

  中研院於12月9日舉行頒獎典禮,這屆共44件申請案,5本專書獲獎,主題包含歷史、藝術、外國文學等研究領域,並由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頒獎,每名得獎者獲頒新臺幣60萬元及獎牌1面。

  黃進興副院長表示,專書獎設置10年以來,共有45位研究人員獲獎。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需要較長時間的累積,一本專書的完成更是費盡心力與時間,盼透過本獎項鼓勵學者撰寫及出版人文社會學類書籍,豐厚學術及知識底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吳翎君教授榮獲第十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從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手中領取獎牌。

美國夢始於小學六年級 吳翎君教授長年研究中美關係史

  吳翎君教授的主要研究專業為19世紀到冷戰時代的中美關係史,特別是跨國企業、技術轉讓,以及中美政治和經濟互動中的關係網絡。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美國傅爾布萊特學者於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而她去年出版的獲獎專書,從企業、技術及關係網絡,探討1870年代以後,美國人在中國的企業經營、技術轉移與國際合作等課題。

  吳翎君教授透露,自己的美國夢始於小學六年級,當年美軍協防臺灣,一架運輸機降落在花蓮壽豐國小的操場上,一群美國大兵至校園商借教室,這些奇特的景象歷歷在目,讓她從此開啟對於太平洋彼端美國的好奇和探索。

  她說,中美關係是當前維持國際秩序中最重要的兩個砝碼,但過去的研究大多著重於政治外交層面,鮮少從企業、技術及其關係網絡,來探討長時段的中美關係。本書探討的時間上限,在美國一方為南北戰爭之後,美國開展國家大重建計劃(Reconstruction),並探索美國在國際秩序中的初定位;中國一方則為清末以來的自強運動,在「以夷制夷」的國家治理概念下,開展的對待「米夷」(美國)關係。下限則為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美國崛起為世界經濟和政治霸主,有意在戰後新條約和美國主導的新國際秩序架構下,貫徹其對自由市場的主張和理念。

  簡而言之,書中探討1870年代以來美國人打開中國市場,並歷經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大企業及其關係網在中國的遭逢、美國人如何改變中國的夢想,以及中國人如何通過中美兩國的合作和交往案例,走向近代中國的國際化之夢。

 

全書分為九章 主題多元而複雜

  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奇蹟,「中國崛起」成為全球話題,論者多從衝突著眼,特別是針對中美兩大強權勢必走向「修昔底德斯陷阱」(The Thucydides's Trap)一決勝負的憂懼。從事國際關係的學者擅於分析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在權力政治上的邏輯行為,而提出一套見解或知識理論,而歷史學者的責任則是從歷史進程中找尋對當下有意義的對話。

  此書側重企業、技術及群體組織等非政府力量,在中美關係間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和兩國政府的國家治理的內外因素聯繫一起;不論如何,非政府網絡在中美雙邊關係中,尤其是平和互惠的力量居多。作者從非政府與政府的關係探討百年來中美關係的多元面向,乃至於美國與戰後臺灣發展的淵源,通過歷史實證探討一些迄今仍具有現實意義的重要事件。

 

研究回顧完整 充分掌握學術脈絡

  全書主要旨趣有以下:一、清末到一戰前美國大企業與中國的國家治理問題,通過重大商業交涉案例,審視兩國間如何開展一段頗不尋常的交往旅程。例如:清法戰爭時期輪船招商局自知無法抵擋法軍,而將船艦「託孤」美國。此外,迄今我們常常提到的中美智慧財產權的歷史淵源,以及一戰期間北洋政府為美國打造萬噸巨輪的合作案;這些現象不僅是雙邊國家關係,書中更將這些個案置入一個較大的國際互動背景。

  二、一次大戰後中美企業、技術及其關係網絡:探討「美國中國商會」、「中美工程師協會」、「美國大學俱樂部」等組織及其作用。例如:標準化概念、科學化管理、以及帶動這些新式觀念的企業家和工程師群體的專業化。

  三、1920年代以後具有現代企業經營形態的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活動。探討美國在華商人團體如何以非官方身分指導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形成,其結果影響以後美國在華投資公司的商業利益和經營型態,直到1949年以前。

  四、抗日戰爭時期美國大企業在華的遭逢。探討戰爭時期極其重要的石油問題以及美國跨國大企業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此外,重新評述過去被詬病的戰後中美商約,儘管未能實踐美國人想改變中國的夢想,但它仍對戰後臺灣如何走向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獲得獎項是莫大鼓勵 感謝評審、師長、學校及家人

  對於著作能夠獲獎,她說,研究工作是一件非常自我的追尋和信心試煉的過程,能獲得獎項是莫大的鼓勵,感謝評審委員對本書的青睞,感謝過去受到許多師長提攜,目前任教的歷史系同仁間相處和樂,營造良好安適的學術環境,她也感謝家人們的體諒和扶持,不致有太多的後顧之憂。

  她說,人文學科的探索,除非早具聰穎慧根,普遍來說是相當晚熟的學科,甚至要理解人世憂患,始略知其骨幹精髓,而她則是屬於起跑較晚的人。她謹以此獎獻給畢生奉獻於花蓮縣壽豐國小的吳福隆老師,父親開啟了他的美國夢。(資料來源:歷史系、中研院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

 

第十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得獎簡評:

得獎專書:《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探討1870年代以後,美國人在中國的企業經營、技術轉移與國際合作等課題。中美兩國之間的商務往來為作者一向關心之重點,鑽研經年。本書部分內容雖曾發表,但成書時業經深入改寫,架構完整。本要內容分為九章,主題多元而複雜,研究回顧完整,能充分掌握學術脈絡。選題深具意義,史料開發與運用之廣泛度及完整性皆佳。雖然都是個案研究,但共同聚焦於討論美國在中國的企業經營、非官方與半官方組織,國際交涉等議題,所得成果相當豐富而紮實。不僅在相關領域有承先啟後的貢獻,其所嘗試的新研究視野對其他鄰近領域研究者亦有啟發。


得獎專書《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受到評審肯定,該書在史料開發與運用上,廣泛度及完整性俱佳,其所嘗試的新研究視野,對於相關領域亦有承先啟後的貢獻。

原始連結:https://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2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