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創團隊如何正確做好智財佈局?

2024/03/05

眾所皆知,技術力是企業維護市場地位與價值的「護城河」,最知名的例子肯定就是護國神山台積電及鏡片大立光,靠著先進製程的技術讓對手看不見他的車尾燈,這就是台積電市值能站上13兆新台幣的關鍵。而對新創團隊來說,護城河的締建更是重要,關係到團隊最終潛在的估值跟可能出場的機會。尤其是台灣的新創團隊,多半核心價值來自於製造端之「技術」、「製程」創新,而不是靠近市場端的「行銷」、「商業模式」創新,這時智慧財產權的佈局就更顯重要。 

提到保護技術、製程上的智慧財產權,多數人馬上聯想到的是專利。實務上單項專利申請費用平均每個國家大致要新台幣十萬元上下,國際重要國家合計預算大約百萬元。當然這個數字必然會因為創業者瞄準的產業、痛點及商業模式不同而有變動,乘上專利數量,以及申請前後的行政費用、後續維持費用,在公司創立後之三年內預估五百萬為預算,並不誇張。若是另有接近市場端的商標申請規劃,費用自然需要另外加碼。 

此外,專利與商標的相關成本,除了費用之外,從申請到核發更有接近一年至二年以上的時間,在事業經營上,所有圍繞的產品開發、市場行銷等等營運作為,都是現金支出。這些都歸列為時間成本,其金額甚至更高於申請費用成本。 

若是營收已穩定的公司,花費適當比例進行新產品開發的保護,自然容易。然而,從過去輔導新創公司的經驗來看,新創團隊始終有著「資源稀缺」的先天困難存在,尤其「現金」是最匱乏的資源。這時如何善用有限現金、按部就班的規劃保護策略,打造屬於自己的護城河就顯得格外重要。 

因此,公司在花費鉅資「申請」之前,事前(申請前、開發前)更要配合募資進程「釐清規劃」,否則除了申請成本白花之外,產品開發及募資進程也都不會順利。

 

#什麼產業、什麼情況要開始為智財佈局? 

試想,新創團隊需要花多少費用在智財的專利佈局上?這個問題需要回歸到自己產業的屬性來思考。 

如果是新藥開發、醫材開發的新創業者,那麼專利佈局以及找到殺手級應用的專利就顯得格外重要,同時這塊市場亦是各國備受保護的產業,進入門檻並不低,當然需要投入的資源也相對多;若你是服務業、軟體產業,可能在技術上的強度不如上述產業,從服務切入可以創造營收的差異化,但確實在智財佈局上就可能比較沒有急迫性,但這並不表示這些新創團隊就不需要建立護城河。 

當新創團隊面臨到不同階段的募資時,自然會有各種查核點發生,確保公司價值的存在是否正當。 

舉例來說,早期階段會聚焦在股權架構、創辦人與員工合約,還有主要產品權利歸屬等;而到了成長期階段,則會關注前輪投資合約、智財權登記強度及各經營區域法律合規性。要知道,不同國家的規定跟做生意的方式各有不同,當新創團隊準備要進入到新的市場時,一定要注意商業模式與技術是否在當地還保有利基點,而專利的申請也應該是依照手中的資源,逐步建置抑或是搶先佈局已規劃的未來市場,絕對不是一股腦的就都申請起來放。

 

#在申請之前,你做好「規劃」了嗎? 

在協助新創團隊進行創新規劃的過程裡,最常發現團隊未將權利來源的歸屬弄清楚。創新研發或因便宜行事,未與學校間、與法人機構間、與前東家間、與共同創辦人間、與代工廠商間清楚約定,導致後續在專利申請時、新創募資時、遇上併購機會時,甚至上市時的法律查核都遇到了障礙,最終錯過時機。 

研發出來的技術究竟歸誰所有:員工?公司?學校?還是外部合作夥伴?法律上來說,若是有僱傭關係存在,則員工的專利產出原則上歸公司所有,但若是委外合作關係,則相反之。若加上國家科研補助關係、學校產學合作關係、委外開發等等交易安排,更需要有白紙黑字特約清楚,以確保該技術(或系統架構)歸屬。否則,換位思考,建築在爛泥灘上的萬丈高樓縱使雄偉,作為投資人你也不敢要吧!

從創業的角度來看,創新技術必須歸屬「公司」所有而非「個人」,唯有這樣新創公司才有價值,才值得投資,才有後續的併購或上市。 

舉輕明重,在智財佈局之前,新創團隊有太多的細節需要思考,唯有將基礎建設打好,才能迎接資本進入,逐步去建構創新產品的發展、專利申請,而護城河與商業模式也才能逐步成形。總歸一句,新創公司在智財的佈局上不外乎是為了最終之銷售做出門檻,這時適當的規劃,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創業者們不能忽視。 

【撰文:黃沛聲(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