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無畏資本寒冬!募資前新創團隊該知道的事

2023/09/04

最近幾年常聽人提到新創圈正吹起一股「資本寒冬」。確實,看到國際研究調查機構CB Insights出具的報告顯示,全球新創公司第2季僅募得1085億美元,季減23%,季減幅度為十年來次高,加之疫情後的各種不確定性及通膨因素,讓整個資本市場更加難以捉摸。 

但就台灣來說,由於疫情的嚴重程度不同、產業特性也不同,因此趨勢與國際並不完全正相關。從FINDIT在《2022年臺灣新創投資趨勢年報》的數據中可以發現,台灣針對早期投資的總金額規模仍是連年成長(2015~2022),縱使在過去三年疫情期間也不例外,由10.2億美金升至21.5億美金,只是投資筆數由350件降至290件,整體呈現「量縮價漲」的態勢。從而單件平均投資金額更是倍數成長。顯見市場投資動能雖然仍在,只是可能會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創業賽道題目(主要是健康科技,即醫材、健康大數據)上,而且單筆投資金額較高。 

這些數據顯示了最近直接投資資本市場的現狀,也提示了台灣創業團隊現階段關於募資的幾個重點:

其一,正在選擇賽道的新創團隊,或許應該選擇將其技術應用在能夠快速成長的領域,較易受到投資人青睞。例如,同一個技術,能夠應用在農業或醫材上,或許應該優先選擇醫材。其二、關於「量縮價漲」的趨勢,單筆投資金額較高,也就是投資於較成熟的輪次。顯見A輪之前的小型新創公司募資將會相對困難,因此應更謹慎的啟動創業,甚至遞延啟動創業的時間。縱使此時啟動,也要準備更多自有資金來預作規劃,度過種子輪的時期。其三、若有興趣跨境發展、募資的,美國市場的投資市場除了某些明星領域外,近來仍處於相對保守,未必能夠投資支應燒錢擴張的商業計劃。其四、瞄準生技醫材產業為賽道的團隊,不能僅著眼有限的台灣市場,否則不足以養活或創造出足夠的成長成績以說服投資人出資,從而關於中國、美國或其他主要市場的專利佈局及藥證申請規劃,都該評估計算於發展計畫、預算之內。

畢竟對新創團隊而言,資源稀缺將會是不變的狀態,在團隊運營的成長過程中,為了創造價值,投入有限的資源在研發技術或是行銷上,是一條必經之路。但要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做出成績,說服投資人未來會更願意投資,靠的就是新創團隊如何安排企業發展的進度,好好地演示一個動人的商業故事。 

可見新創團隊的「能力」,不僅僅是純技術研發,對外從銷售、行銷到品牌的營運更是重點,不但需要更精準地「選擇」創業題目,也要「呈現」出營收能如何成長,及如何能讓投資人獲利的出場計畫,以對內說服取得資金。內外必須兼修,實在是難題,這就是為什麼創新創業這麼不容易,且成功的果實又倍加甜美的原因。

【撰文:黃沛聲(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