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輔系陳學志教授獲師鐸獎:教育是引導智慧和慈悲的歷程
2023/08/23
愛心和榜樣的感動 智慧與慈悲的引導
「學生不在乎老師懂多少,直到相信老師關心他們多少。教育是以愛與榜樣感動靈魂,並且引導智慧及慈悲的歷程。」這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陳學志教授,投入教學生涯31年以來,一直恪守著的教育精神,至今一本初衷。
頭髮斑白、面色紅潤的陳學志教授,雖然出身清寒,但是以「學」為「志」,專精於認知心理學、幽默心理學、認知與情緒、漢字學習理論、創造力教學與評量等等,也致力於研討「幽默」、「創意」及「社會情緒」三大教育元素,而且化理論為實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更因此榮獲112年教育界最高榮譽「師鐸獎」。
身處貧苦家庭環境 心在光明學習志向
1962年,陳學志老師出生於臺北縣三重市菜寮。老師回憶兒時,當年家境貧困:父親因為生意失敗,導致長期失業,只能透過擺攤,稍微維持家計;母親身為長媳,除了照料公婆,還要幫忙照顧丈夫的弟妹們,且僅僅以家庭代工為業。父母的收入都很不穩定,還要養育長子老師,和兩位弟弟與一位妹妹,母愛著實偉大。
此外,老師的母親在14歲左右,便隻身到臺北謀生,而在戰爭的社會背景下,縱使已經實施國民義務教育,也沒讀什麼書;然而,母親雖不識字,仍舊親自握著老師的手,母子倆一筆一畫一起學寫字,更期許老師即便處在經濟拮据的境遇,仍可以保有學習的志向,因而取名「學志」,以「學」為「志」。
老師說小時候個性非常害羞、敏感,容易緊張、焦慮,考前失眠、上臺前鬧肚子等,神經質的情態經常發生,因此,立志要攻讀教育心理學。老師於求學期間時,半工半讀,吃苦耐勞,靠自己賺取的家教收入及獎學金,孜孜不倦,持之以恆,苦讀考上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光耀門楣。
1991年,老師以具前衛性的研究《「幽默理解」的認知歷程》,順利取得臺大心理學研究所博士學位;2001年,老師至臺師大心輔系任教後,仍持續致力於「幽默」、「創意」和「社會情緒」的學術與實務推廣。老師解釋,這三者的框架是建立在「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以預防性方式在班級經營中做起,從過去的「離苦得樂」,到現在的「得樂離苦」,環環相扣而能身心健全。
幽默—積極發掘潛力 正向舒緩壓力
在理論研究上:陳學志教授曾以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建立了領先國際的「幽默理解三階段腦神經模式」,為世人楬櫫從「幽默理解」到「幽默欣賞」的神經迴路圖像,也發現到「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學童並非無法明白幽默,而只是不能理解「失諧—解困」類型的幽默,更發現不同性別、國家在幽默使用的偏好差異。這一系列研究成果,榮獲科技部103年度傑出研究獎。
在教育實踐上:老師表示,過去大多探討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痛苦的那一面,是已經生病了,才試圖去挽救。幽默,是個複雜卻很有力量也很正向的認知機制,人類所有心理活動,只有幽默可以讓人一瞬間從很沮喪跳到很歡樂。而一位幽默的老師,能夠以積極正向的視角,發掘學生潛力,並且以幽默舒緩自身壓力、化解人際衝突。幽默絕對可以學習,更能在學習裡慢慢轉化。
老師補充說明:幽默可說是一個涉及全腦共同參與的歷程,好像整個大腦在做慢跑運動。而幽默可分為兩個面向,一個是對自己,一個是對他人,且要與時俱進。不過,幽默也是有好有壞,壞的幽默如「地獄哏」,是嘲笑與攻擊他人;好的幽默能夠自我解嘲,親和地讓對方有臺階下,也用豁達的心提升及追求人性的和諧,更是彼此成全。
此外,老師也曾經對「泛自閉症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進行教研合作。除了挖掘潛在才能,也發現其偏好無厘頭冷笑話,例如公鹿跑得比母鹿快,跑一跑變成了高速公路,或是學生遲到,老師卻說好久不見,長得又高又大,就像大樹一樣,ASD、ADHD學生對這一類幽默相對能夠明白,並且會心一笑。
創意—引發學生興趣 產生深度學習
在計畫執行上:陳學志教授曾主持「師大孕育創意大師:教育部輔助大專院校發展創意學苑計畫」、「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高中職啟航計畫」等,積極在高中職學校推動創造力和未來想像教育,其間引導23所高中職推動教師與校本課程研究、培育275名種子教師、118件創新教案,參與的學生超過一萬人。2013至2015年,擔任臺北巿政府教育局幼兒園創意教學工作坊指導教授,致力於創造力向下扎根。2004年,協助前教育學院吳武典院長,在臺師大創立全臺唯一「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2023年,更因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創造力評量工具,以前瞻的認知神經技術剖析創造力的歷程,發掘新住民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童的創造力優勢,以及建立適合融入不同學科的創造力教學模式等一系列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111年度傑出研究獎。
在教學實務上:老師表示,創意是文明進步的動力,也是在急速變易時代的必備素養,更是AI世代無法被取代的能力。創意,就是改變固有慣性,用以前沒有想過的新意,但又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如此,教學要有創意,才可以吸引學生並引發興趣,也才能夠產生深度學習。而幽默和創意互相連結,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學生更能心悅誠服。
老師舉例說明:學生抱怨:「您教的都是沒用的東西。」老師回應:「我不許您看輕自己。」因為前者含有兩種意思,一是內容沒用,二是學生沒用,而後者的答覆也就不會在其心中烙下傷疤。
另外,新住民已成為臺灣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分子,老師發現其在進行創意思考時更流暢,點子更有彈性與獨特性,也更具有好奇及冒險等創造特質。因而提出「多元文化經驗促進創造力表現的環境與個人彈性的互動模式」,以解釋其內在歷程,並以「優勢中心」教學策略,設計出適性的「多元文化教學課程」,更獲得良好的教研成果。
社會情緒—自我覺察和接納 自我激勵與管理
在課程培育上:陳學志教授相信好的教學必奠基於紮實的研究基礎,因而歷年除發表了200多篇國內外學術期刊論文,且將研究成果撰寫成近40本專書或專書論文,以作為教育心理學重要教學資源。2022年,成立「社會情緒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Social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 SEED Center)。2008至2013年,協助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中學校長培訓班並擔任導師,更有多位師長已榮獲師鐸獎。
在教務實行上:老師表示,臺灣以往過度重視認知能力的教學和成就,相對缺乏社會情緒的熱忱與樂趣,導致學習變成冰冷的苦差事。社會情緒,可幫助師生自我覺察及接納,和自我激勵與管理,也能尊重、包容、同理他人,促進有效人際溝通,進而做出負責任的社會行為。因此,不該是罹患了心理疾病,才轉介給輔導老師;而是每位老師都有職責,對學生的言行舉止,培植社會情緒素養。
老師仔細說明:雖然我們的數理表現在國際評比名列前茅,但興趣、自信及熱情卻落後其他國家。顯而易見,我們的理性走得太快了,而遠遠將心靈拋在腦後。且研究已發現,情緒、動機、自律等非認知能力,也都是邁向成功的關鍵。其實,只要稍加轉念,跳脫固著想法,並且帶入「正念」(Mindfulness),以科學化、去宗教化的方式,不批判、不評價,有意識地活在當下,就能夠讓學生定心。
因此,2019、2020年,創辦「臺灣教育學術聯盟」(Taiwan Education Alliance, TEA)、「亞太師資教育學會」(Asia-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eacher Education, APATE)。2016至2022年,老師在臺師大教育學院院長兩屆任內,不僅積極推動學習科學和社會情緒理論與實務,也使全球教育領域排名穩居50名內,更讓臺師大的教育學及心理學在國際發光發熱。
用愛心扭轉愁苦靈魂 以慈悲圓滿殊異生命
陳學志教授除了在心輔系教課外,也於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授課,並且指導學位論文。教授對待每位學生不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也秉持欣賞優勢能力的精神,更獲得許多相當正向的回饋:
「謝謝學志老師一路的指導,讓我從不會到會的自我接納及突破。最好的老師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謝謝這樣的不放棄,溫和支持的力量,讓我能從一竅不通勇敢朝向未知找到光亮。」
「很難相信身為教育學院院長,對學生的問題與指導都是相當親切和藹,對於學生們的論文,學志教授更是逐字批閱,並字字斟酌,學生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重視,是身為學生最大溫暖。」
「學志老師一直是我的榜樣,老師在面對學生時,總是能親切、溫暖的給予關心與鼓勵,希望我也能像您一樣照顧我的學生們。」
「這幾年間我不由自主地陷入沮喪的情緒狀態,根本無暇顧及我的學業夢想。然而,學志老師沒有放棄我,開導我、關心我、鼓勵我、支持我,讓我看到黑暗中的光芒,帶我走出負面情緒與傷痛。是老師溫暖的笑容,讓我終於笑了!老師給的鼓勵和勇氣,讓我勇敢地面對挑戰,讓我的品格與能力更加完善。」
恩師的教育典範 恩生的彼此輝映
陳學志教授的成就當然不單止於這些,而在榮耀背後,還有一位來自明倫國中的林昭堂老師,造就了教授的最大教育理念:「每一位學生都有其優點,肯定有不一定是本科的才華,且深深渴望著有其重要和價值性,更都是值得被愛的。」
林昭堂老師是陳學志老師國一時的放牛班導師,老師發覺其是可造之材,因而不光重新進行智力測驗,也免費提供其課後各科補救教學,更親自騎機車接送上、下學,並且再三叮囑,這是靠自己的實力保持前幾名而爭取來的,並非同情施捨。後來到前段班,甚至到大學時,老師仍舊經常給予關照,並且不求回報,只希望可以將這份教育的愛,薪火相傳。陳學志老師說:「沒有老師,就沒有我。」師生情深,可見一斑。
陳學志老師也很感激先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一枝草,一點露。」教導務必珍惜蒼天賜予每個生命的機會與挑戰,更鼓舞要以正向樂觀的態度發揮潛能。而每一位學生都是「恩生」、貴人,相互砥礪成長,彼此襯托輝映,並相信大家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老師進入臺師大後,感謝歷任校長以及長官的提攜和指導,而有機會在進修推廣學院、教學發展中心歷練行政工作,也很幸運能在心輔系、教育學院擔任學術主管。於臺師大服務年資長達22年期間,保持「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箴行,努力克盡己職,尤其在兩屆教育學院院長任期內,能與臺灣甚至亞洲許多傑出教育專家請益、學習,齊心關注當今教育發展,並盡己所長以發揮學術及政策影響力,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經驗和回憶。
老師也衷心感謝學校的推薦,讓其在整理與蒐集過去資料的過程中,進行生命的回顧及反思,且觀照到自己的幸運和不足之處。有幸能獲得「師鐸獎」,歸功於父母、師長、同仁與學生指導玉成,祈願這份喜樂可以鞭策自己善盡教育工作者應有的職責,更持續關懷並圓滿每個生命。
「帶給自己幽默,就是一種智慧(梵語:Prajñā),智慧不生煩惱;帶給他人幽默,就是一種慈悲(梵語:Maitrī-Karuṇa),慈悲沒有敵人。」從事教育事業,是最幸運、最神奇、最神聖而且有福報的志業,教育,更是擁有足以改變及逆轉人生的偉大力量。而這正是陳學志教授的教育精神及其初衷,促成了一個善(梵語:Kuśala)的遞嬗和循環。(撰文:吳韋諒/編輯:胡世澤/核稿:鄧麗君)
臺師大心輔系陳學志教授。
陳學志教授(右)榮獲國科會111年度傑出研究獎。
原始網站連結:https://pr.ntnu.edu.tw/ntnunews/index.php?mode=data&id=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