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家科學系林如萍教授獲食農教育特殊貢獻獎 推動本土食農教育有成
2025/02/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林如萍教授,榮獲農業部頒發「食農教育特殊貢獻獎」,表彰其在食農教育的特殊貢獻。林教授致力於食農教育研發及輔導推廣,提出臺灣本土食農教育 ABC 模式及三面六項架構,已為當前各界推行食農教育的重要參考,並持續為食農教育永續發展提供建言,是臺灣食農教育的重要推手。
《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4月19日於立院三讀通過,正式賦予食農教育法源依據和預算,盼帶領台灣人民從農田到餐桌,都能認識土地、食材、與飲食多元食農教育;農業部於2025年1月14日舉辦「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獎勵從事食農教育工作具有傑出貢獻者,以激發從事食農教育工作者之榮譽感,盼持續促進食農教育永續發展。首屆共有273位報名者,最終有15位得獎。
農業部指出,本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是《食農教育法》立法後首度辦理的國家級食農教育獎項,共有273位報名者參加,經過初審、複審與實地訪查三級評選,最終選出15名得獎者,涵蓋農業、教育領域並涉及學校、農民團體、民營企業與公益法人等多元角色。
得獎者中,臺師大幼家科學系林如萍教授榮獲特殊貢獻獎,獲獎事蹟介紹她致力於食農教育研發及推廣,提出臺灣本土食農教育 ABC 模式論述,以農業生產與環境(Agriculture)、飲食健康與消費(Behavior)及飲食生活與文化(Culture)三個面向,針對不同年齡學習者設計合宜的學習活動,建立食農教育推廣內涵架構,已廣泛被各界運用。持續參加農業部食農教育相關計畫輔導工作,並長期投入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為食農教育之永續發展提供建言。
頒獎典禮上,行政院卓榮泰院長表示,現今是「搶錢也搶糧」的時代,各國在商業與科技領域激烈競爭、致力於建設糧倉與優化農業生產,而台灣雖然土地有限,但在農業方面也同樣不可忽視。農業雖然只佔全國產值的1.5%,卻是服務業(約占60%)與製造業(約占38.5%)的基石,若沒有農業,其他產業也難以維繫;卓榮泰並表示感謝農業部建立跨部會資源整合以強化各地方政府食農教育資源及推動策略、教育部推廣食農教育至校園、衛福部爲消費者把關食材,以及文化部、客委會、原民會就像大廚般保存珍貴的飲食文化,讓台灣多元文化為消費者帶來豐富享受。
農業部部長陳駿季也表示,食農教育旨在連結人民與農民,促進對土地與環境的尊重與珍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食農教育立法啟動,經過兩年半的努力,在委員會、課程、教材及各方協助下,食農教育逐步推展,邁向更完善的發展。陳駿季認為,食農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讓國人了解飲食的來源、植物生產及其與環境的關係,自《食農教育法》立法推動以來,經過2年半的努力,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食農教育活動已在各地逐漸展開,且覆蓋率接近100%的融入國中小的課程中;此外,大學端也有開設食農相關課程,透過教育與農業場域活動,深化國人對農業價值的認識,減少食物浪費,實現均衡飲食的理念。(資料來源:農業部、食力網站 / 編輯核稿:胡世澤)
臺師大幼家科學系林如萍教授編寫《食農教育教學知能手冊》提供學校教師作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基礎,幫助學生瞭解食物來源與土地的關係。(吳宜錡攝)
由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左4)、農業部陳駿季部長(左5)頒發「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特優獎與優等獎。(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原始網站連結:https://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