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理學院國際頂尖學者講座 洪上程院士深入探討醣類的多重角色

2025/04/25

欣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70週年院慶暨公館校區成立50週年,臺師大於4月21日隆重舉辦「國際頂尖學者科學系列講座」。此講座為校方近年積極推動的重要學術平台之一,旨在定期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激盪跨領域對話、拓展師生的國際視野。本次為系列講座,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洪上程院士擔任主講,講題為「醣科學與生活」。

講座由理學院院長陳界山與化學系主任李祐慈開場引言。陳界山院長分享,洪院士為國際知名的醣化學、有機化學與化學生物學專家,長年致力於開發快速合成重要生物寡醣、醣脂質與醣蛋白的新穎方法,其研究對於疾病診斷、疫苗研發與神經再生等領域皆有深遠影響。洪院士於202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34屆數理科學組院士,實為學術界之榮。

李祐慈主任表示,「國際頂尖學者系列講座」是臺師大持續推動學術交流的重要管道,透過國際頂尖研究的引介,不僅提升學術能量,也促進各學門之間的跨域對話與合作。今日講座特別邀請洪上程院士,深入探討生活中的醣科學,對於理學院師生是一場難得的學術盛宴。

洪院士在講座中安排別出心裁的摺紙環節,引導與會者一同摺出清晰可見葉脈的葉片,藉此巧妙地連結至植物的光合作用產醣過程,深入淺出地深化眾人對醣的認識。講座中,洪院士鉅細靡遺地介紹各式醣類的特性,從簡單的單醣如葡萄糖開始,逐步延伸至生活中常見的蔗糖與麥芽糖。他提到,由葡萄糖形成的環狀化合物稱為環糊精,因其內部具有疏水性的V型空穴結構,在抗癌藥物的開發領域展現出潛力無窮的應用價值。

此外,洪院士還提到澱粉作為常見的醣類之一,並揭示偽鈔用紙中會添加澱粉的特性,因此市面上常見的偽鈔辨識筆,即是利用澱粉遇碘後呈現藍黑色的特性來辨別真偽。同時,他也說明澱粉在酵素作用下會分解產生麥芽糊精,這種成分廣泛運用於市售飲料中。

講座中,洪院士進一步探討癌細胞的嗜糖現象。他解釋,癌細胞會釋放硫化氫氣體,改變細胞內重要蛋白質的結構,使得癌細胞能夠大量攝取糖分,從而加速腫瘤生長。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由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並成為開發相關抑制劑的關鍵線索。

洪院士還闡述了醣類在醫療領域的多元應用,例如促紅血球生成素(EPO),這是一種糖蛋白荷爾蒙,主要用於治療與慢性症狀性腹瀉相關的貧血或需要輸血的患者。此外,洪院士也介紹了常見流感病毒表面的兩種重要醣蛋白分子: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簡稱H)和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簡稱N)並建議大家在家中常備克流感藥劑,這是一款新型的神經胺酸酶抑制劑,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擴散。

講座尾聲,洪院士針對坊間流傳的「糖是否為毒藥」議題提出精闢見解。他強調,糖對身體造成危害的主因在於過量攝取,只要謹慎控制攝取量,適量的糖類實為維持身體機能所需的必需品。整場講座不僅提升了與會者對醣科學的理解,更成功促進了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結合,讓大家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獲得寶貴的科學知識。臺師大藉由此系列講座,持續以開放的姿態連結國際、深化學術視野,也期待透過學術交流,培養更多具全球競爭力與跨域素養的新世代人才。(撰稿:校園記者光電116柯曉禹 / 攝影:地科碩楊沐 / 編輯:理學院、張適 / 核稿:胡世澤)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洪上程院士主講「醣科學與生活」。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洪上程院士主講「醣科學與生活」。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洪上程院士主講「醣科學與生活」。
 

 

原始網站連結:https://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2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