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臺師大推動社會情緒學習成果豐碩 引領教學實踐與創新

2025/06/25

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6月14日共同舉辦「第二屆 BEST ME 師資培訓之旅:社會情緒學習專題研討暨成果分享會」,邀集專家學者與各級教師齊聚一堂,交流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的教學實踐經驗。 

本次活動由臺師大社會情緒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SEED)擔任指導單位,並由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吳怡萱助理教授帶領師資培育生與志工團隊共同規劃與執行。活動吸引逾230位教育工作者熱情參與,由宋曜廷副校長、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陳玉娟主任、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林靜萍教授及多位師長共襄盛舉。 

宋副校長致詞時指出,面對劇烈的社會變遷與後人類時代的挑戰,SEL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當代教育的重心,也從以往偏重認知,逐步轉向情意層面。他進一步說明,實證研究顯示,短影音雖廣受青少年喜愛,卻可能削弱專注力並影響學習成效。 

SEL協助學生「拿回主體性」,從自我覺察出發,重新掌握學習主權。SEED中心主任陳學志表示,臺師大積極建構跨校、跨階段的SEL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透過系統性的課程設計與教練制度,協助教師強化社會情緒素養與教學幸福感。本次活動共培育22位種子講師,期盼將SEL理念深植教學現場,培育具備同理心與韌性的下一代。

 

理論與政策並進 專題演講聚焦SEL發展藍圖

臺師大幼家系吳怡萱助理教授指出,本次活動共規劃四場專題講座與兩場分組成果論壇,從政策理念到教學現場,兼顧理論與實務,內容涵蓋SEL的中長程發展藍圖、課程設計、教師成長歷程與教學原理。 

國家教育研究院林哲立副研究員說明,教育部回應OECD與UNESCO所倡議的國際教育趨勢,發布「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114至118年)」,以SEL五大核心能力: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技巧與負責任的決定為架構,銜接十二年國教與108課綱,落實全人教育理念。 

該計畫將從「研發在地經驗」、「人才培力」、「學校文化」、「跨系統連結」等五大面向著手,協助學校建立支持系統,強化學生的自我認同、同理心與學習動機。林副研究員補充,國教院未來將建置公開平台,提供優良教材與教學示例,期盼透過整全式的全校取向推動SEL落地生根。 

「老師先學會SEL,才能帶領學生實踐。」吳怡萱助理教授表示,推動SEL的四大關鍵因素包括學習環境、教學設計、教師知能與國家政策。其中,課程內容須符合SAFE原則,強調情緒教育的優先性,並涵蓋各年齡層的學習需求,同時融入正向心理學觀點。臺師大目前已開設專為教師量身打造的SEL課程「BEST ME」與「BEST YO」,未來亦規劃推出「BEST US」與「BEST SYSTEM」,逐步建構完整的SEL教學體系。 

下午邀請19位來自幼兒園至高中的種子講師從課堂出發,分享各自的SEL教學實踐成果。針對不同學段、特殊教育與各科別等面向,教師們呈現豐富的實踐經驗與課程成果,為教育現場注入滿滿正能量。「我們都需要一雙SEL的眼睛,去看見學生展現出符合SEL的行為。」桃園市立陽明高中陳寶美老師這麼說。

 

從現場陪伴到教材設計 打造支持教師的SEL實踐網絡

「在幫助別人前,先為自己補足量能,臺師大提供系統性的共備社群,給予老師滿滿的支持,透過與教練師傅陳寶美的對話,啟發思考讓我能在教育路上走得更遠。」臺北市松山幼兒園劉佩宜老師分享,幼兒園最大的教學困難從親子分離焦慮開始,從日常例行性活動開始,建立專心聽孩子說,讓孩子抒發情緒,建立信任關係後,讓幼兒園成為他第二個溫暖的家。「在多元的教育現場裡,老師的出發點都是愛,現在這個世代需要更多的支持,希望我可以分享幸福感並傳遞給更多老師,友善校園的同時,也別忘了友善老師,營造更加幸福的教育環境。」

「具備SEL知能已經成為現場老師應該要培養且具備的能力之一。」後埔國小余文俊教務主任表示,班級出現情緒狀況學生越來越多,這些事情不再是專輔老師能協助消化的量能,因此利用假日帶領學校兩位老師前來學習,新學年會有SEL專業社群,帶領更多老師進入SEL的世界,為老師增能,讓工作更順利。 

體育系林靜萍教授認為體育課本身即蘊含五大SEL向度的實踐潛能,並致力於將SEL融入體育教學。她指出,體育活動強調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與策略討論,具備落實SEL的天然優勢。

課堂上,學生在分組過程中產生的爭執,或比賽情境中浮現的負面情緒,皆是情緒辨識與表達的絕佳契機。對特殊生而言,體育課是釋放能量的重要時段,而一般生則可藉此學習更多的同理與包容。林教授也預告,未來將整合臺師大學術能量,出版體育教學結合SEL教材教法,推動情緒教育在體育現場的實踐。

 

多元場域共築共融力 臺師大校友實踐SEL教學多元樣貌

「108課綱的實施,讓特教老師可以走入普通教育現場,尋找支持與協作機會。」臺師大特教所校友段佳君,在板橋高中開設「一人一故事劇場」課程,透過合作與討論,讓一般生與特殊生在課堂中自然融合。

當遇到融合上的困難時,我會適時介入給予建議,並尊重學生自行決定是否採納;若同儕間發生衝突,則透過說出彼此的立場與感受,讓對方被理解與同理。在這樣的歷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傾聽,也觀察到老師如何與特殊生互動,進而在合作中學會尊重與包容。在安全、接納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能適時表達自身需求,也不會被貼標籤—他們就是彼此的同學。

臺師大教政所校友,目前在臺北市指南實小蘇霈主任表示,本校是實驗學校以體驗學習為主軸,透過一週一次SEL課程將理論融入溯溪步道探索等校本課程中實踐。從期末學生回饋中,知道改變正在發生,透過SEL課程,讓學生找到身心平衡。未來規劃考臺師大教育博班,用嚴謹學術研究,解決現場問題。

目前就讀臺師大心輔系博士班的王妤茵老師表示,碩士期間,受到陳學志教授啟發並配合教育部SEL五年計劃,博士論文聚焦於如何透過AI工具協助現職教師進行SEL相關課程的教案設計,以降低現職老師備課壓力,提升教師投入SEL推動意願。很感念在心輔系就讀時教授給予堅實研究訓練,未來也希望更多現場教師能加入我的研究,讓SEL能夠更省力卻也更有力的落實到每個角落。

吳助理教授感性表示,感謝這次臺師大師資生參與籌辦與協助,展現出高度學習熱情與教育使命感,讓SEL精神在師資培育階段萌芽,為未來教育現場播下溫柔而堅定的種子。透過理論與實務並重的設計、多方專業對話與教師實踐分享,「BEST ME師資培訓之旅」展現出SEL在教育現場日益茁壯的能量。

SEED中心持續整合研究與教學資源,攜手各界推動SEL向下扎根。陳學志主任指出:「哭泣是與生俱來的,但快樂卻需要經營。」在追求效率的時代,更需要學習「樹懶精神」,放慢腳步、覺察情緒。讓我們攜手推動SEL,一起幸福臺灣。 (撰文:校園記者華語碩林姿均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鄧麗君)

 

《BEST ME 種子教師工作坊》課程架構與培訓歷程表

課程單元與內容說明:

B - Brain

認識大腦運作與情緒、身體反應的關係,奠定情緒調節的生理心理基礎。

E - Emotion

學習情緒辨識與調節,提升覺察與回應能力。

S - Strength

發掘個人性格亮點與優勢,建立自信與正向自我認同。

T - Time

練習自我照顧與時間管理,強化壓力調適與身心平衡能力。

M - Meaning

探索人生意義與教育使命,發展內在動機與教育熱情。

E - Education

將SEL(社會情緒學習)理論與實務整合進教學現場,強化教學效能與師生互動品質。

 

BEST ME 種子講師培訓過程:

課程學習

完成6次 BEST ME 課程主題學習,共計18小時。

課後實作歷程

完成 BEST ME 課程後,經歷半年至一年的實作歷程,包含教學應用、自我學習與內化反思,為講師培訓奠定實務基礎。

兩日密集培訓

參與兩日整日的實習種子講師實體工作坊,進行任務說明與 BEST ME 課程解說與模擬演練。

共備與陪伴

由學長姐(前一屆種子講師)陪伴並參與小組共備,共計至少6小時。

觀課與旁聽

參與 SEL 相關講座、觀課或實務討論,共計6小時,以拓展多元視角。

實習協作

實際參與 BEST ME 工作坊協作與現場支持,共計6小時,觀察並協助教學進行。

主講任務

實際與教師群體主講 SEL 課程或進行經驗分享,累計時數達2小時以上。

 

「第二屆 BEST ME 師資培訓之旅:社會情緒學習專題研討暨成果分享會」現場氣氛熱烈,吸引全臺各地教育夥伴踴躍參與。活動共匯聚逾230位國小教師、師資生與學者專家,共同交流教學實踐經驗,展現社會情緒教育的豐碩成果與推廣能量。
「第二屆 BEST ME 師資培訓之旅:社會情緒學習專題研討暨成果分享會」現場氣氛熱烈,吸引全臺各地教育夥伴踴躍參與。活動共匯聚逾230位國小教師、師資生與學者專家,共同交流教學實踐經驗,展現社會情緒教育的豐碩成果與推廣能量。

 

臺師大幼家系吳怡萱助理教授介紹BEST ME師資培訓。
臺師大幼家系吳怡萱助理教授介紹BEST ME師資培訓。

 

原始網站連結:https://pr.ntnu.edu.tw/ntnunews/index.php?mode=data&id=2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