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設計系長友大輔老師創新空間設計作品 榮獲三項A'Design Award國際大獎

2025/06/2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長友大輔副教授,近日以三項教育空間設計作品榮獲有「設計界奧斯卡」美譽的義大利 A'Design Award 國際設計大獎,分別是為臺師大衍生新創企業「數感實驗室」設計的「美數學院」、臺北市龍山國小閱讀空間「閱讀小星島」,以及新竹縣關西高中結合製茶工廠歷史與現代教學功能的「關西製茶所」,一舉囊括二銅一鐵獎項的佳績。

A'Design Award and Competition 創立於2010年,是全球規模最大、聲望最高、影響力最廣的國際設計獎項之一,每年吸引來自100多個國家、涵蓋各領域的頂尖設計師參與。得獎作品代表設計品質的最高標準,象徵設計者的創意與實力獲得國際肯定。此次臺師大設計系獲獎的三件作品,充分展現設計、教育與實踐之間的跨域整合實力,也讓國際看見臺灣教育空間的創新潛力。

「能獲得國際認可,我感到非常榮幸。」日本籍的長友大輔副教授表示,他來到臺灣設計業界服務已逾12年,深信推廣臺灣的設計實力到世界舞台,是一項意義深遠的事情,而本次得獎便是很好的管道。

 

「美數學院」 在知識樹下長出創意與邏輯的枝枒

「美數學院」為臺師大衍生新創團隊「數感實驗室」所推出的兒童數學教育空間,團隊由臺師大電機系賴以威副教授共同創辦,致力於翻轉孩子對數學的刻板印象,主張「讓數學變得好玩、好學、好用」。

該空間由長友副教授與米索空間設計(Miso Soup Design)共同設計,長友副教授回憶:「當我得知賴以威老師也是師大人,就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合作機會。身為教育者,能參與打造孩子的學習空間、陪伴他們成長,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談及設計發想,長友副教授笑說,一切源於「數」與「樹」的諧音巧合。他以「樹」為空間主題意象,象徵知識的成長與延伸。隨著設計的深化,他進一步融入留學紐約時接觸過的數學模型「L-system tree」。這種結構展現嚴謹的數學邏輯,卻能演化出有機、自然的造型,正好呼應空間所欲傳遞的精神,設置在大樹下的多功能區,既可閱讀、討論,也能舉辦各種活動,成為孩子與成人共同互動學習的理想場所。

空間細節亦處處可見巧思,包括挑高天花板、大面玻璃窗引入自然光線,以及符合兒童身高的洗手台與廁所配置,營造出既具美感又實用的環境。教學區域以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基本幾何構成,巧妙融入數學元素,同時選用環保綠建材與吸音木板設計,提供孩子安心無虞的學習場域。

 

「閱讀小星島」 在知識漣漪中展開童年奇航

另一件獲獎作品「閱讀小星島」,則為校園圖書館注入嶄新生命,同樣由長友副教授與米索空間設計攜手合作,空間設計以「漣漪」為概念主軸,透過弧形分區與流線型燈條引導自然動線,讓孩子在自由輕鬆的氛圍中自在探索。

低檯度櫃體兼具收納、座椅與區域分隔功能,不僅提供彈性使用,也保有開放感與穿透性。整體設計鼓勵「聽、讀、吸收、說」的學習循環,讓閱讀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思維的激盪與創造的起點。

 

「關西製茶所」 歷史與教學共存的創新教育場域

「關西製茶所」則為長友副教授與關西高中合作,共同改造的創新教育空間,由他、米索空間設計與十彥建築三方攜手完成,融合了歷史傳承與現代教學理念。該校前身為日治時期的關西農業補習學校,長友副教授在設計過程中,特別選擇展示具歷史感的製茶設備,並巧妙轉化為藝術裝置,成為空間中的視覺焦點,也充分考慮學生與公眾的動線需求,打造雙向流暢通行的空間,既保留了茶工廠的歷史韻味,也成功融合現代設計語言,達成歷史與現代的完美平衡。

空間內引入模組化教學設計與可移動家具,搭配沉浸式數位媒體,滿足跨學科協作與情境教學需求。開放式設計不僅促進學生間的互動與討論,還能讓學習過程回歸真實生活情境,也實現歷史與現代在教室中的共存共榮。

 

臺灣教育空間設計 走上國際舞台

這三項作品不僅展現長友副教授於設計與教育上的高度整合能力,也體現臺師大在空間、教育與文化之間的跨域實踐。從充滿創意與邏輯美感的「美數學院」,到激發閱讀樂趣的「閱讀小星島」,再到承載歷史記憶並創造未來可能的「關西製茶所」,這些教育空間皆讓人看見設計如何深刻影響學習經驗與文化傳承。

在國際設計舞臺上的耀眼表現,不僅是對長友副教授個人專業的肯定,更象徵臺灣教育空間設計已在世界嶄露頭角,走出自己的創新軌跡。(撰稿:英語115周彧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鄧麗君) 

談及設計發想,長友副教授笑說,一切源於「數」與「樹」的諧音巧合。
談及設計發想,長友副教授笑說,一切源於「數」與「樹」的諧音巧合。

 

「美數學院」為臺師大衍生新創團隊「數感實驗室」所推出的兒童數學教育空間,主張「讓數學變好玩、好學、好用」。
「美數學院」為臺師大衍生新創團隊「數感實驗室」所推出的兒童數學教育空間,主張「讓數學變好玩、好學、好用」。

 

原始網站連結:https://pr.ntnu.edu.tw/ntnunews/index.php?mode=data&id=23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