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美術系王瓊麗教授榮獲史懷哲藝術與科學成就獎章 以水溶性蠟彩重鑄千年藝術 開啟無毒繪畫新紀元

2025/10/15

  去年甫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榮退的藝術家王瓊麗教授,9月下旬榮獲國際史懷哲基金會(International Schweitzer Foundation)頒發「藝術與科學成就獎章」殊榮,以表彰其在藝術創作與科學技術融合上的卓越貢獻。王瓊麗長期致力於推動水溶性蠟彩創作,以創新技術重現古老媒材的光采,並開啟「無毒繪畫」的新篇章。其研究與實踐不僅為傳統藝術注入現代精神,也為永續創作提供全新典範。

 

早年與藝術的初遇:從運動賽場到繪畫之路的靈光閃現 

  王瓊麗教授藝術生涯熠熠生輝,她曾擔任台北市西畫女畫家畫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油畫學會會員、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並屢任「全省美展」、「全國百號油畫展」、「玉山美術獎」等多項重要藝術競賽評審,是臺灣藝壇極具份量的教育者與創作者。 

  王瓊麗出生於人文底蘊濃厚的年代,自幼便對色彩與形象展現出高度敏銳。她回憶童年時,總在區域乃至全國性美術比賽中屢獲佳績,不僅頻頻奪冠,更透過與自然對話、與同儕切磋,淬煉出細膩的視覺感知。有趣的是,她年少時並未預期將以藝術為志業——中學時期不但是排球與標槍選手,草屯鎮運400公尺冠軍、縣運1600公尺接力賽團隊冠軍,一度以為將走向體育之路。 

  她笑說:「我從前總以為天份是靜態的,後來才明白,運動所培養的毅力與體能,其實是藝術創作乃至一切成就的根本。」直至高三,她才決心投身藝術,前往八卦山下拜師於「臺灣現代繪畫之父」李仲生門下,強化素描繪畫能力,僅經一年苦修,便考入臺師大美術系,天賦與努力兼備。 

  大學時期,她持續精進,大一下學期即參與第二屆大專院校師生素描聯展,至四年級時更榮獲全國油畫展金牌獎,並有作品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她曾赴歐參觀許多大師的畫作中強烈而自由的光影筆觸,深深震撼了她,也埋下她日後對繪畫材料深入探問的種子。

 

成名之前的探索:從學院訓練到對藝術健康的覺醒 

  在臺師大接受嚴謹的學院訓練後,王瓊麗嫻熟掌握了油畫、水彩、壓克力等多樣媒材技法。然而她在創作與教學現場中,逐漸察覺一個鮮被討論的課題:藝術材料的毒性。許多師生長期接觸油畫顏料、松節油、定著劑等化學溶劑,導致皮膚乾裂、呼吸道過敏,甚至慢性健康問題。她自己亦曾在濃重松節油氣味中反覆咳嗽,這使她開始反思:「創作必須以健康為代價嗎?」

  於是她將關注投向「無毒繪畫材料」,並透過國際研習與交流,接觸到歐洲正興起的古典繪畫材料復原研究,逐步拓展她對藝術媒材的國際視野與科學理解。

 

與水溶性蠟彩的相遇:一場跨越三千年的藝術復興 

  轉機出現在與西班牙專家Pedro Cuní的學術交流中。Cuní專研古羅馬與希臘壁畫材料,透過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FTIR)與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等科學方法,成功復原出「古典水溶性蠟彩」——一種源自三千多年前龐貝古城壁畫的媒材,具無毒、耐久、可溶於水之特性,與當代常見的油性蠟截然不同。 

  2016年,王瓊麗參與Cuní在臺工作坊,親身體驗此媒材的柔潤光澤與層次表現,內心激動不已:「這或許能讓藝術家擺脫有毒溶劑的束縛!」2018年,她邀請Cuní至師大舉辦「重現千年藝術精華—水性蠟彩工作營」,從文藝復興技法到當代抽象表現,帶領學生實作這種兼具古老智慧與當代環保理念的媒材。 

  現場許多因長期接觸油畫顏料而手指龜裂、甚至罹患「富貴手」的藝術家,首次使用水溶性蠟彩時幾乎落淚:「終於可以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繼續創作。」

 

教學與研究的結合:古法今用的藝術與現代科學的對話 

  王瓊麗雖非科學家,卻極重視材料學的驗證與轉譯。她在課堂中系統性地講解蜂蠟與鉀皂經熱處理後形成的水溶性結構,並實際示範如何將此媒材運用於木板、畫布與紙張。她將複雜的科技史化為可操作的教學模組,使古代技法不再僅存於實驗室,而是進入工作室、融入當代創作現場。 

  她強調:「水溶性蠟彩不僅是一種材料,更是一種文明的生活態度——它證明人類早在三千年前,就已實踐環保與健康並存的藝術創作。」

 

藝術奉獻的後半場:從個人創作到集體守護 

  如今,王瓊麗擅長創作臺灣原住民系列外,另有臺灣山林為題的「蠟彩山林系列」,作品中的溪光樹影、層疊雲霧,皆透出蠟彩特有的溫潤光澤與透明層次,彷彿邀觀者步入一座既古雅又現代的東方意境。 

  2019年,她於亞洲藝術展覽現場示範水性蠟彩調製與繪畫過程,引來眾多藝術工作者駐足驚嘆。許多人稱讚她為「臺灣古典藝術材料復原的先驅」,而她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材料的推廣,更是一種創作文化的革新——讓藝術回歸身心自由,讓創作者終於能健康、自在地繼續追求美。近年來她主辦多場義賣聯展,捐助善款給臺師大校務基金及弱勢團體,更在臺師大美術系、所設立素描獎學金,此善舉印證了她對真、善、美和諧人生境地的實踐。 

  王瓊麗用一場溫柔而堅定的材料革命,證明藝術可以不傷身、不耗損,並獲頒《國際史懷哲基金會-藝術與科學成就獎章》,期待她仍然以更永續的研究發展,為生命奉獻綿延流傳。她特別感謝國際史懷哲基金會王杉財主席的大力推薦與支持,並表示這項榮譽是對藝術與環保並進理念的重要肯定。(資料來源:美術系 / 編輯:胡世澤)


 

原始網站連結:https://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23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