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師鐸獎》輔導是希望工程 陪伴學生為璀璨的明日作準備-心輔系王麗斐教授

2022/07/27

臺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王麗斐教授,35年教學生涯深耕學校輔導與諮商心理領域,除從事研究及培育輔導人才,也發展適合本土文化的學校輔導機制與情緒陶冶諮商,參與國內「心理師法」、「學生輔導法」立法工作,並執行多項重要輔導專案。她曾任美國心理學會諮商心理學分會國際組聯合主席、理事長特別任務聯合主席、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亦為美國密蘇里大學「終身傑出國際客座教授」、獲頒美國心理學會諮商心理學分會之「推動國際諮商專業傑出貢獻獎」,今年更榮獲教育部111年度師鐸獎殊榮。

 

接受諮商輔導挫折 轉化成為學習動力

王教授的父親是一名小學校長,也是她職涯的啟迪者與楷模。父親堅信,教育極具力量,孩子雖然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家庭,但學校能給他們人生逆轉勝的機會。回憶父親擔任校長時,會特別設計一張親筆寫著「人人精一技,個個成狀元」的獎狀,適時頒發給值得鼓勵的學生,讓他們學會欣賞與發掘自身優勢,並能將長處加以發揚光大。這些點點滴滴的教育理念,都成為王教授日後投入學校輔導與諮商心理工作的重要養分。

王教授很早便投入兒童與青少年輔導工作。大二起加入救國團義務張老師的志工行列,擔任「幼獅張老師」、「測驗張老師」與「電話張老師」等,義務服務工作長達十年。她表示這是她諮商專業的啟蒙,但也坦承當年「幼獅張老師」的輔導經驗非常挫折,對自己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有諸多懷疑,但因不想輕易放棄,反而一路引領著她走入諮商心理專業,把諮商輔導過程中的不順遂,轉換成為學習動力,成為她日後深耕學校輔導的關鍵資產。

「You hit the problem, you get closer!」王教授在訪談中,不斷提到這句話,並視為她整個教育生涯中最重要的信念。當年研究所畢業後,即進入省立臺中師專服務,後來也成為該校最年輕的一級主管,擔任學生輔導中心主任。職場看似一路順遂的她,仍不時會在學生輔導工作上感到困難與無助,因而心生進修。

當時正逢臺中師專升格為師範學院、學校希望提升師資。她因緣際會在接待貴賓時,遇到來自美國密蘇里大學心理學系的啟蒙恩師Puncky Heppner教授。當聊到自己在學生輔導與諮商工作的挫折和疑惑,Puncky 老師告訴她:「You hit the problem, you get closer!」碰到困難不是壞事,反而離問題核心更靠近了!這樣的理念給了她莫大的啟發,也在Puncky老師的鼓勵與邀請下,前往密蘇里大學進修博士。這使她在日後遇到挫折時,常會拿這句話來鼓勵自己與學生,也因此才能越挫越勇、累積出目前的學術成果。

 

學成歸國 積極推動國際化與研議適合國情之諮商輔導方案

位處美國中西部的密蘇里大學,主要是白人主流社會氛圍,東方臉孔說著不甚流利的英語,在美國求學的歷程,讓王教授深刻體會身為少數弱勢的困境滋味。「有些事,不管多努力,永遠無法達到預期。」這些文化差異、生活無力感、不被理解、想做而做不到的困頓經歷,讓她深度理解當年那些輔導個案所處的承諾卻常做不到的內心小劇場,這些對她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有莫大的幫助。

這些經驗也啟迪了她推動國際化教育的工作,創辦BCCIP(Bi-Directional Cross-Cultural Immersion Program)跨文化課程,是希望讓學生透過短期國外跨文化浸潤與陌生困頓的體驗學習中,理解到身處陌生文化的弱勢或不適應經驗對人的影響,再藉由覺察、討論、分享、練習面對,讓學生更能同理體會個案想做而不能的難處,成為更有能力陪伴個案的心理師或老師,以及具有世界觀的未來領袖。

目前任職高醫大的吳相儀副教授,曾參加BCCIP課程。她常說,BCCIP改變了她的一生,當初只是在國小任教的碩士生,想跟著BCCIP出國看看玩玩,沒想到那兩週卻讓她反轉對自己生涯的看法與期待。所以回國後,積極增強語言實力,申請博士班就讀;又積極爭取出國交換學習的機會,最後走上學術研究一途,也把BCCIP課程復刻於高醫大,推廣BCCIP課程。

歸國後的王教授也謹記Puncky老師的教誨,把所學研究方法走向第一線實務,研議適合國情的諮商輔導體制,在地的WISER學校三級輔導方案與情緒陶冶輔導方案(也暱稱為BEAR心靈寶貝熊方案)就是這樣誕生的。

以BEAR寶貝熊方案為例,當時需要情緒輔導的學生,多是運用西方的情緒表達策略協助,在學校的實施成效並未能獲得學校教師的肯定,因為他們希望這些情緒衝動的學生,能學習反省與冷靜,而不是急於表達,這與西方不盡相同。

王教授與她的團隊經過多年研議,找出能幫助學生理解與調節他們情緒的B-E-A-R步驟與策略。輔導效果深受肯定,也將成果發表於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這幾年,不只有縣市將他們收穫心得集結成「這些年,寶貝熊教我的事」專書出版,還接受教育部「師友」雙月刊專訪,向全國老師介紹推廣BEAR情緒陶冶概念。

 

以學生為中心 讓輔導關愛不中斷

這些年王教授也受教育部倚重,她與團隊根據政府輔導政策與國內多年累積之學校輔導成功經驗,研發出WISER三級輔導運作模式,讓學校輔導工作能以全局思維來推動,啟動「全校大家一起來」的學生輔導工作。她解釋,學生輔導工作無法只靠輔導老師一人來努力,如果校園裡的每位師長都能認同輔導工作、具備輔導知能,讓輔導室發揮「加油站」的功能,學生就能在問題的初端,及時得到協助,發揮最佳的「黃金預防」輔導效果。

為讓學校老師有輔導方法可循,王教授及其團隊,在過去十年時間,協助教育部編製各級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第一批在2013年出版,分別是國中與國小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沒想到出版後,廣受第一線輔導人員歡迎,四年內幾乎銷售一空。第二批則是將國小與國中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進一步編修,並全新編製高中與大專校院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於2019年出版為臺灣各級學校輔導工作,建立了第一個完整的指引參考系統,打下重要的紮根基礎。

此外,她也投入參與「學生輔導法」立法與配套措施發展,協助政府建立全球第一個由國小到大學具延續性、全面性與系統性之學校輔導專業體制。在這過程,她受教育部委託建立的「高關懷學生轉銜機制」,不但創下全球第一個輔導轉銜機制,也突破過去學生因畢業而停止輔導服務、錯失輔導最佳時機的問題,透過建立法源依據,讓新接手的學校能及早追蹤,超前提供輔導資源與支持,讓有輔導需求的學生能延續使用輔導資源。

王教授不僅長期參與學生輔導工作,也體認到「教師好,學生會更好」的教育效益。2020年起,接受國教署委託,承辦「教育部教師諮商輔導支持中心」,規劃提供教師心理與輔導支持的服務,立志成為「老師們的後頭厝」。服務成效頗受各方肯定,目前仍積極耕耘中。

 

陪伴學生 為璀璨的明日作準備

35年的教學生涯中,王教授已桃李滿天下,培育不少優秀教育與輔導人才。她一直心繫偏鄉弱勢學子,堅信「輔導是希望工程,陪伴學生為璀璨的明日作準備。」畢竟孩子無法選擇其出生的家庭,成長也非直線發展;困厄環境有時會限制孩子的學習,但如果能有理解、願意陪伴他們的師長,他們將有機會逆轉勝。

她也體認到,不論是讓老師頭疼、轉介至輔導室的孩子,或長大持續受苦於心理困擾的大人,若能遇到「懂」他們的貴人,那麼這份陪伴不僅能使他們突破困境,還能長出希望、長出信心。今年榮獲師鐸獎一事,她認為是因為自己很幸運能一直在師範院校服務培育未來的老師,再加上有好的同事、支持的環境和優秀的學生,才能一直以團隊方式持續突破困境、累積成果,有所貢獻。從事諮商與輔導工作其實是很挑戰與困難的,她常想起恩師Puncky老師所說:「You hit the problem, you get closer!」智慧是從困頓中陶冶出來的,大家一起來,才能共創學校輔導好環境。(撰文:校園記者華語114林亭妤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王麗斐老師。
王麗斐老師。

王麗斐老師與美國密蘇里大學心理學系的啟蒙恩師Puncky Heppner教授。
王麗斐老師與美國密蘇里大學心理學系的啟蒙恩師Puncky Heppner教授。
 

原始連結:https://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