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跨域經驗成養分 民音所林孝親、林思妤校友奪傳藝金曲獎

2022/12/09

「這是張充滿故事、很不容易的專輯。」民音所校友林孝親、林思妤,以專輯《笛蝶故事》獲得傳藝金曲獎最佳錄音獎,這趟從大學啟蒙的旅程,一路上遇見許多教授、貴人相助,成就他們與音樂的新篇章。 

《笛蝶故事》是雙長笛與鋼琴組合演奏的專輯,林孝親與林思妤邀請好友林佳興共同合作錄製,由瑞典籍安德石老師演奏他所改編的作品而完成。 

林孝親說:「這是張很有故事的專輯!」由於雙長笛和鋼琴的編制,在錄音處理具有一定挑戰性,需要將中音域附近的音色融合,相當困難,他們使用電影配樂的混音方式處理,卻不確定這樣的做法是否合適,於是將作品擱置了幾年,直到安德石老師整理資料時,發覺這部作品沒有發行很可惜,特別聯繫他們,才順利將作品保留當時模樣正式上架(部分曲目後因版權問題沒有全數收錄)。

 

《笛蝶故事》翩翩起舞 

《笛蝶故事》除了以歐洲音樂為主軸、擴展不同的變奏方式外,也發展出有別於傳統方式、屬於他們的錄音風格,今年拿下傳藝金曲獎最佳專輯錄音獎殊榮,他們特別感謝師大黃均人教授的引薦,才讓這個錄音作品誕生。 

林孝親和林思妤表示,獲得傳藝金曲獎當下非常喜悅,一切都很夢幻,但隔天仍立刻回到工作中,他們說:「得獎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其實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讓大家聽到我們的聲音』。」而這,也是他們對於未來作品的期待。

 

創辦「紋聲音樂」工作室 

談到他們與錄音、配樂的故事,要追溯至大學時期,林孝親就讀人發系幼教組,與就讀音樂系的林思妤,在音樂系史擷詠教授的「數位影音藝術學分學程」相識。有天在等教授查看作業時,兩人在外聊天,萌生創立「紋聲音樂」工作室想法,從此開啟兩人的音樂之路。 

大學畢業後,他們初期接學生的畢業製作類案子為主,並持續進修相關領域能力,工作一段時間,他們決定到師大民音所多媒體應用組延續學習,也從中了解傳統文化保存和錄音相關美學應用的重要性。 

對於「紋聲音樂」定位,兩人一直保持開放心態,起初以管弦樂編曲為主,反映他們對好萊塢電影的憧憬,近年的作品則不再限於特定模式,而是找到適合每件作品的聲音和音響效果,結合古典、傳統、電子合成器等元素,合作作品屢獲國內外影展肯定。

 

跨域經驗成養分 

林孝親國小時就抱著對音樂的喜愛,就讀音樂班,大學時期發現自己對電影、遊戲的興趣,於是開始擔任製片及配樂製作人;林思妤就讀師大附中音樂班,進入師大音樂系後,持續主修單簧管,後因手傷復發,讓她決定擴展學習領域。修習更多音樂相關領域課程。 

「紋聲音樂是製作音樂與設計聲音的品牌。」林孝親和林思妤說,他們關心與聲音相關的一切事物,為了讓大眾認識「聲音製作」,他們積極進行跨領域合作,製作類型包括電影與影像動畫配樂、遊戲音樂、品牌形象與廣告配樂、互動多媒體演出與藝術裝置聲音設計、專輯製作等。 

從音樂概念發想與製作規劃、原創音樂與音效設計,至執行錄音與混音後期製作,紋聲音樂一手包辦,他們還會安排租用錄音室,錄製真實樂器,捕捉無可取代的音樂情感與人味,提升聲音品質。近期電影《流麻溝十五號》主題曲〈永遠的所在〉,正是由林孝親與林思妤編曲,並入圍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恩師一路相伴 

回顧音樂這條路,林孝親說:「這一切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他特別感謝在數位影音藝術學程遇見的配樂啟蒙老師史擷詠、安哲毅導演,以及就讀民音所時的指導老師黃均人教授、教導古典錄音品味的宋文勝教授,還有錄音製作人楊敏奇Micky老師,亦是造就林孝親具備跨領域錄音製作能力的重要恩師。 

林思妤也說,她很感謝單簧管主修老師陳威稜教授,在技術上、人生的道路上不斷給予支持與鼓勵,他們感性地說,會繼續用自己的步調、風格,努力突破做出更多更棒的作品。

林孝親和林思妤鼓勵學弟妹們,善用師大學分學程資源,在大學時期勇敢、積極探索自己,他們認為,師大的基礎理論學習優良且穩固,配合學校外聘業師,能領導學生們脫離傳統較被動的學習模式,實際將所學應用於職場。(撰文:校園記者音樂系碩士班李學淇 / 編輯:林靜 / 核稿:胡世澤、鄧麗君)

音樂學院校友林孝親、林思妤,以專輯《笛蝶故事》獲得傳藝金曲獎最佳錄音獎。
音樂學院校友林孝親、林思妤,以專輯《笛蝶故事》獲得傳藝金曲獎最佳錄音獎。

 

對於「紋聲音樂」定位,兩人一直保持開放心態,一起討論每件作品適合的聲音和音響效果。
對於「紋聲音樂」定位,兩人一直保持開放心態,一起討論每件作品適合的聲音和音響效果。
 

原始連結:https://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2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