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報導由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李琪明優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現今年輕世代常被冠以「草莓族」或「媽寶」等標籤,仿佛其抗壓性低且經濟無法獨立;然而,這群被網路世界與新興科技滋養的數位原民,時而對社會議題有著高度關注,並展現其多元與創意。那麼,同時具有正負面評價的年輕人,面對日益複雜的生活世界,對於是非、對錯、好壞、善惡以及公平正義與否的道德議題,是如何展現其自我思考,並進而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又臺灣與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在道德思辯的能力方面具有那些共通或差異之處呢?由臺灣師大李琪明教授主持的科技部專案,邀約臺中教大陳延興教授,以及美國及英國學者組成的跨國團隊,近三年乃以量化和質性的合作探究,進行三國年輕人道德思辯能力的比較研究。其中量化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道德教育期刊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該研究結果顯現臺灣與美國及英國雖屬不同洲際,因其均為自由民主的已開發國家,故而參與者的道德思辯能力,呈現諸多共同或相似點。然而,畢竟美國與英國的同源相似性較高且同屬西方國家,與位於亞太地區且廣融東西方思潮的臺灣有較大差異,這樣的特質同樣反映於年輕人間道德思辯能力的若干差異。總之,藉此跨國比較研究的異同,可融合在地化與國際化精華,進而促進道德認知發展理念的深化,落實思辯教育的實踐。
所謂道德思辯能力,是指對於社會議題具有敏銳感知與思考判斷,進而與他人溝通的論辯以及做決定的統整能力。本研究團隊在2020年間進行量化的正式施測,招募18-29歲「成年初顯者」有效樣本共743人,包括臺灣241人、美國272人及英國230人。採用經研究者修訂並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道德思辯量表(第二版)」(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Scale-II, 簡稱MTC-II)為施測工具,該量表有兩則道德兩難故事,分別是微觀道德(私領域或親友範疇)的「檢舉友人作弊」故事,以及鉅觀道德(公共領域或生態範疇)的「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育」故事,兩個分量表合計24題,各題為Likert 五點量表,總分為120分。
研究結果顯示,臺灣與美國及英國雖分屬不同洲際,但因其均為自由民主的已開發國家,故而在研究參與者的道德思辯能力,顯現諸多共同或相似點:一是三群樣本都是鉅觀道德分數高於微觀道德,表示年輕世代對於公共與生態範疇的道德議題較為重視,且思辯能力較強。二是比較三群樣本的微觀道德分數,並未顯現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表示其對於個人與親友範疇的道德思辯能力相近也均顯中等程度。三是英國和美國兩群樣本在鉅觀道德分數同樣也未顯現差異,但是臺灣樣本的分數明顯高於另外兩群樣本。四是三群樣本凡完成大學學位者的鉅觀道德與總分,均顯著地高於尚在大學就學者,表示道德思辯能力會因其大學學歷的完成而更趨成熟,此在臺灣樣本更趨凸顯,其微觀道德分數也是如此。五是三個樣本均顯示凡其大學專業屬人文與社會科學者,鉅觀道德與總分都是高於微觀道德。
再者,論及臺灣與美國及英國差異之處,可由其人口背景變項加以探究:一是道德思辯能力是否會因生理性別的不同而達到統計上的差異呢?臺灣樣本的回應為「是」,但美國與英國樣本均為「否」,而且結果顯示臺灣的「女力」不僅分數高於臺灣男性,更顯著地高於其他兩國的所有性別 (見Table 1)。二是道德思辯能力是否會因有無宗教信仰而達到統計上的差異呢?這時則翻轉為美國與英國樣本的回應為「是」,但臺灣樣本則為「否」,宗教信仰因素在英國樣本較為凸顯,無論在微觀道德或是總分均是有信仰者分數較高,不過在美國的情形略有差異,有宗教信仰者僅在微觀道德分數略高,在鉅觀道德分數反而略低,至於臺灣樣本則未顯現宗教信仰與否的差異(見Table 2)。
道德思辯可謂臺灣面臨「後真相」與網路科技的世界潮流影響下,邁向更為成熟的自由與民主社會關鍵能力之一。期望本研究的跨國比較,得以促進道德認知與教育研究方面,創新精進且跨界整合,以建立其專業科學基礎與永續發展。
原文出處:
Angela Chi-Ming Lee, David I. Walker, Yen-Hsin Chen, Stephen J. Thoma, & Sean McCusker (2021).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emerging adults’ 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ies in Taiwan, the USA, and the UK.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DOI: 10.1080/03057240.2021.195644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3057240.2021.1956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