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玲嫻 教授 | 化學系
2005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所,並於2014年取得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化學博士學位,接著在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進行二年的博士後研究,於2016年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任職。專注於研究探討類澱粉蛋白纖維的形成,並利用天然小分子或新穎材料,干擾蛋白質聚集,有助於了解蛋白質聚集與疾病的關聯性。
在生物醫學領域,蛋白質聚集和類澱粉纖維的形成,是理解疾病病理和藥物生產中的重要挑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杜玲嫻研究團隊,成功利用葉綠素氧化鐵奈米粒子穩定人類降鈣素(human calcitonin, hCT),有助於提高hCT穩定性與生物活性,為hCT藥物生產開發提供新選擇。
降鈣素是一種能夠調節人體血鈣濃度的重要賀爾蒙,廣泛應用於治療骨質疏鬆及高血鈣症。然而,hCT在水溶液中極易自我聚集形成類澱粉纖維,影響藥效與生物活性,限制了治療潛力,因此目前市面上大多採用鮭魚降鈣素(Salmon Calcitonin, sCT)作為替代。
然而,儘管一些具有高序列同源性的hCT變異體,已被設計用來解決蛋白質聚集問題,但仍然發生無可避免的免疫反應。患者可能會感到噁心、反胃,若選擇hCT作為活性藥物成分,迫切需要一種良好的抑制劑,來穩定hCT並防止類澱粉纖維形成,也成為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
杜玲嫻教授專注於研究探討類澱粉蛋白纖維的形成,並利用天然小分子或新穎材料干擾蛋白質聚集,了解蛋白質聚集與疾病的關聯性。為能找到能穩定蛋白質的物質,研究團隊運用屏東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廖美儀團隊合成的「葉綠素氧化鐵」進行研究嘗試。
葉綠素氧化鐵已被揭示為膀胱癌治療很有潛力的藥物,其奈米粒子在穩定性與可合成性上表現優異,是值得一用的分子物質。實驗過程一共耗時約兩年,在實驗過程中,研究團隊合成了兩種葉綠素氧化鐵奈米粒子,分別為Fe₃O₄@Chl/Fe與Fe₃O₄@Chl/Cu,並透過一系列生物物理技術,包括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動態光散射(DLS)與等溫滴定量熱法(ITC)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相較於Fe₃O₄@Chl/Cu,Fe₃O₄@Chl/Fe在抑制hCT聚集方面表現更為突出。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苯並噻唑結構的螢光探針進行測試,結果證實Fe₃O₄@Chl/Fe能有效減少類澱粉纖維的形成。此外,透過Bis-ANS與尼羅紅染色法,團隊確認奈米粒子可顯著防止hCT類澱粉纖維形成。
圖說:葉綠素氧化鐵奈米粒子的新功能發現:穩定降鈣素並抑制降鈣素類澱粉纖維的形成
杜玲嫻表示,實驗結果再次強調,奈米材料的穩定性和適當的表面修飾,是奈米顆粒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兩個關鍵因素,研究團隊成功地利用一種易於合成的奈米材料,來防止hCT形成類澱粉纖維,這項研究不僅發現葉綠素氧化鐵奈米粒子的新功能,也提供了穩定hCT的新方法,為未來藥物開發奠定基礎。
尤其,未來若能讓降鈣素能更容易保存與使用,例如開發成鼻噴劑,有望讓患者能更便利地服用。不過,杜玲嫻表示,這項研究仍處於基礎階段,後面如何做成製劑,是生技公司可進行開發的項目之一。
過去葉綠素氧化鐵奈米粒子被應用於膀胱癌的治療,其粒子經照光後會產生熱及活性氧,能有效殺死膀胱癌細胞。但在該份研究中,尚未運用到這項分子特性,杜玲嫻透露,目前正在執行相關進階研究,初步看起來頗具研究潛力,巨大的蛋白質纖維結構在照光條件下,有助於分解成碎小的片段,能協助人體代謝這些聚集體,盼再開發出全新功能。
(採訪撰文 | 由本校公共事務中心提供)。
原文出處:
Wu, Y. H., Chang, Y. P., Hsu, C. C., Chen, Y. L., Lin, P. H., Hsu, T. W., Liu, W. M., Lai, Y. J., Liao, M. Y., & Tu, L. H. (2023). Synthesis of Fe3O4-Chlorophyllin Nanoparticles for Preventing Amyloid Formation by Human Calcitonin.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6(13), 12598-12608. https://doi.org/10.1021/acsanm.3c02664
2005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所,並於2014年取得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化學博士學位,接著在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進行二年的博士後研究,於2016年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任職。專注於研究探討類澱粉蛋白纖維的形成,並利用天然小分子或新穎材料,干擾蛋白質聚集,有助於了解蛋白質聚集與疾病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