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博物館服務管理,從遊客負評出發

博物館服務管理,從遊客負評出發

【本篇報導由美術學系  蘇瑤華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觀光市場的高速成長,導致地標博物館的遊客數量創下歷史新高,但博物館承載能力有限,擁擠管理未臻完善,也形成博物館經營管理的新課題。本研究以臺北故宮博物院(NPM)作為探究標的,討論過度擁擠的問題並提出因應的建議。透過旅遊網站遊客對NPM負評進行文字挖掘、語義分析和編碼,研究結果據此提出因應博物館過度旅遊的服務運作管理框架。本研究認為,博物館可以根據遊客特徵,適應遊客需求,透過調整、優化服務設計,改善遊客動線規劃,進行觀眾導向的展覽策畫與展示設計等,思考遊客必看展品裝置於獨立的展廳或分館之策略方案,可有效分散人群,緩解博物館擁擠問題,並可釋放更多空間為專業觀眾策劃研究性的展覽,兼顧大眾參觀需求與學術發展目標。


 

  疫情前,文化觀光快速成長,全球重要地標型博物館創下參觀人數的歷史新高,人潮湧入造成冗長排隊等候入場的現象,噪音改變了博物館(尤其是美術館)參觀時靜謐沉思於藝術氛圍的傳統,過度擁擠導致無法觀賞作品,讓遠道而來的遊客和博物館原本的粉絲觀眾同時受到干擾,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以「過度旅遊」討論旅遊目的地機構無力承載和擁擠管理失靈的現象,博物館觀光化引起的挑戰,成為博物館管理的新課題。 

  博物館觀眾研究是複雜的議題,目的不同,興趣各異,文獻上常見將博物館觀眾分類為:專業愛好、體驗尋求、探索、教育促進和休閒社交等,管理上則將觀眾區分為團體觀眾、和個人觀眾。服務滿意度是博物館衡量服務品質的常用指標,評量場所多半在館內而其結果大部份成為內部參考資料,然而觀眾負評,在網路社會時代往往出現並留存於社群平台,被認為更可信而成為未來旅遊者規畫行程之重要依據,但引起負評的博物館失靈研究,其重要性卻被相對忽視了。

  本研究從網站上的旅遊平台蒐集博物館旅遊觀眾的負評資料,以網頁爬蟲插件汲取辭庫後進行語義分析。萃取出常見抱怨詞語,除了過度擁擠、旅行團團客、團客導覽、參觀動線出現瓶頸導致大排長龍等可預期之問題,其他較顯著之抱怨項目還包括:展覽內容與陳列方式。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為案例,研究發現團體和個人觀眾參觀博物館目的和行為有明顯差異,英語和日語遊客單獨旅行和商務(專業)旅行者提供正面評價的比例較高,在中文評論專業/商務旅客提供正面評價的比例明顯較低,2016年赴臺觀光政策改變後,中文負評也隨之降低。 

  運用文本挖掘和語義分析之後,本研究以動力學方法發展,並應用系統思維建構博物館服務營運管理框架,提出以遊客特徵為核心,將社交休閒的團體遊客與有學習目的的個人遊客分流,減少熱門展覽館的擁擠。並提示新世紀博物館應從文物保管機構進入觀眾服務為主的營運,回應博物館觀眾不同目的,服務品質提升不是只做前台公共服務,而應落實在展覽設計,展廳、及參觀路線規劃等,核心策展活動的變革上。在實務應用上則建議將「鎮館之寶」這一類遊客必看的作品,搬遷到獨立的展館,特別吸引團體遊客朝聖;這個策略可以緩解擁擠的博物館,並挪出更多空間策劃研究性的展覽,亦能展現典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與研究能量。

 

原文出處:Su, Y. (2023). Proposed museum service operations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overcrowding: A Taipei case study.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66(2): 329–350. https://doi.org/10.1111/cura.12549.

蘇瑤華 副教授 | 美術學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長期關注觀眾研究、當代藝文空間治理、藝術進駐策略、美術館面對數位文化之創新創業及社會參與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究,近年致力於藝術永續在地與國際網絡之研究發展。主要著作發表於Q1學術期刊,《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Tourism Management》、《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等,近年著有藝術家傳記《母樹.藝動.蕭麗虹》,譯有《社會參與藝術的十個關鍵概念》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