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旅日臺灣女性微名人:跨文化羅曼史、日本觀光與後3-11的臺日友好

旅日臺灣女性微名人:跨文化羅曼史、日本觀光與後3-11的臺日友好

【本篇論文由大眾傳播研究所  胡綺珍教授提供】

  這篇論文探討了三位與日本男性結婚並居住在日本的臺灣女性,如何透過針對臺灣觀眾創作社交媒體內容,成為微名人。論文主張,這三人的崛起應放在臺日之間錯綜複雜的歷史、政治和文化關係背景下來理解。她們的自我品牌策略強調跨國生活經驗的真實性,並藉此動員與線上粉絲的數位親密性。她們的跨文化戀愛和婚姻經歷成為可以最大化的資本,將個人故事與情感轉化為線上可展演的跨文化羅曼史,並為日本地方政府和旅遊業進行宣傳。典型的東亞女性氣質——強調堅韌與勤勞——在她們的新自由主義身份中被重新塑造成工作與家庭中展現出的能力、韌性與力量。此外,她們也在後3.11時期的臺日友好關係中扮演了草根中介者的角色,這一關係起源於臺灣在日本2011年地震與海嘯後的重大捐助。研究也指出,她們作為微名人所獲得的經濟、社會和象徵性資本的賦權具有不穩定性,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她們精心策劃的個人故事必需與社交媒體的商業邏輯相吻合,吸引線上觀眾。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臺灣女性微名人的分析,探討跨國流動/網絡、社交媒體和後3.11臺日動態如何重塑了新的媒體景觀。


 

  本篇著作探討了與日本丈夫結婚並在日本生活的三位臺灣女性:茂木太太、上田太太、抹茶糰子,如何透過針對臺灣觀眾而生產社群媒體內容,成為微名人(microcelebrity)的過程。藉由線上觀察這三位女性的臉書粉專,並對其貼文與留言進行文本分析,本研究發現了其內容共通的主題為:跨文化羅曼史、日本旅遊,與後3.11的臺日友好。

  本研究中的三位女性微名人將臺日戀愛/婚姻中的異國情調與日常傳記建構成社群媒體景觀,例如:製作展示精緻可愛的愛妻便當吸引臺灣觀眾的注意。藉由贏得的社交與名聲資本,使得她們被日本在地政府與旅遊產業所吸納,從事面向臺灣旅客進行日本旅遊的推廣工作。本研究強調,從臺灣對日本的後殖民情感、90年代之後的哈日熱潮,到2011年日本地震和海嘯後,臺灣大量捐款支援日本重建工作,微妙地催化了日本對臺灣比起過去,更加積極主動地感謝、接近與產生好感。在後3.11臺日友好脈絡下,三位女性微名人藉由臉書粉專的書寫發聲,成為臺日友好的草根中介者。茂木太太因3.11為契機而展開曝光於臉書的臺日異國戀情,促成了以茂木夫妻戀愛故事為基調的日臺合製的電影《雖然媽媽叫我不要嫁去日本》(2017)。抹茶糰子甚至有機會成為京都電視台KBS介紹當地旅遊外景的主持人,以她為例進行象徵性的解讀,會發現臺灣作為日本的外國他者,在後3.11的日本,並非是被排除與陌生的,而是被融入與具有親近性的。

  本著作的貢獻有以下幾點:自90年代至2000年代,哈日現象擴散至東亞與東南亞的學術討論曾經繁榮一時,其中當然也包含臺灣對日本流行文化的跨國消費與接收。之後,由於韓流強勢崛起與日本流行文化在全球舞台的沒落,也使得臺日相關的跨國傳播與文化研究逐漸褪色。過了20年後,本研究更新了對於臺日跨國文化交流的最新案例研究,提出受臺灣哈日氛圍影響中成長的三位臺灣女性微名人,擺脫被動日劇閱聽人的角色,成為社群媒體中,主動策展跨國移動與自我敘事的女主角。不同於西方學者與文獻僅著重單一國家微名人的商業操作,本研究爬梳了三位女性微名人如何涉入臺日異國戀、日本觀光代言、與後3.11臺日友好的互動,藉由跨國流動/網路連結重新形塑新媒體景觀。此外,本研究補充了傳播/文化研究學術領域中缺乏對於後3.11臺日友好民間草根性的互動經驗以及臺日歷史性動態發展的關注。

  

原文出處:Hu, K. (2023). Taiwanese female microcelebrities in Japan: cross-cultural romance, Japanese tourism, and the post-3.11 Taiwan-Japan friendship.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4(2), 329–348. https://doi.org/10.1080/14649373.2023.2182944

胡綺珍 教授 | 眾傳播研究所

胡綺珍教授為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與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大方向為:新媒體與新科技的文化經濟與消費。最近的研究興趣包括數位媒體、全球化以及跨國文化流動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