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生命科學 / 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保護孩子情緒問題

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保護孩子情緒問題

文章資訊
關鍵字

【本篇報導由衛教系 李思賢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兒童早期的內化行為問題發展會持續影響孩子到長大成人。文獻指出較好的親子關係對兒童發展有非常關鍵的影響。臺灣過去在兒童的研究缺乏長期的觀察與縱貫性資料,長期研究主要來自西方的相關資料。因此,本研究以臺灣兒童資料,建立兒童內化行為問題的長期發展軌跡,並探討東方文化家庭與性別對於內化行為問題發展的影響。研究採用兒童與青少年長期健康行為(CABLE)追蹤資料庫,從兒童9歲(2003)持續追蹤到18歲(2012),並採用潛在成長模型分析。

  研究發現兒童隨年齡增加,內化行為問題越來越嚴重。女生在九歲時內化行為問題比男生嚴重,且隨著時間,內化行為問題成長速率亦比男生顯著快速。本研究亦發現親子關係對於內化行為問題發展有保護的效果,但是隨著孩子長大為青少年,保護效果越來越小;當孩子長大為青少年時,透露自己內在情緒給父母的主動性降低。研究結果發現兒童在憂鬱、焦慮與社交孤寂的內化行為問題上,受到親子關係的影響確實與西方兒童的發展不同。


 

  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早期的內化行為問題發展會持續影響孩子到長大成人。內化行為問題是指人的情緒內在衝突,包括憂鬱、焦慮、退縮等。文獻指出較好的親子關係、較少的家庭衝突與對孩子較多的瞭解對於兒童的發展有非常關鍵的影響;例如父母是否知道孩子放學後的活動、與哪些朋友在一起、零錢花在哪裡等等,除了顯示父母對於孩子的關心之外,也呈現孩子是否願意將心聲吐露給父母知道。 

  另外,文化與社會規範會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西方文化下的父母比較強調自主與獨立,東方則比較強調服從團體規範,父母要求孩子乖、努力與壓抑自我情緒的表達,然而這些特質其實在西方心理學的文獻,都認為是對兒童發展不利的因素。加上臺灣過去在兒童的研究缺乏長期的觀察與縱貫性資料,長期的兒童研究主要來自西方的相關資料。本研究目的採用臺灣兒童資料,建立兒童內化行為問題的長期發展軌跡,並探討東方文化家庭(父母支持、父母對孩子的瞭解、家庭衝突)與性別對於內化行為問題發展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兒童與青少年長期健康行為(CABLE)的追蹤資料庫,從兒童9歲(2003)持續追蹤到18歲(2012),並採用潛在成長模型(Latent Growth Model)分析。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加,孩子的內化行為問題越來越嚴重。分析結果顯示女生在九歲時的內化行為問題比男生嚴重,同時內化行為問題隨者時間其問題成長速率亦比男生顯著快速。

  與過去西方研究相同之處是兒童在9歲時的內化行為問題與親子關係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親子關係對於內化行為問題的發展有保護的效果。與西方結果不同的是,本研究發現親子關係越好,兒童9歲到18歲時的內化行為問題發展軌跡斜率較快,顯示在臺灣,隨著孩子長大為青少年,親子關係得分越高反而顯示孩子的內化行為問題發展越快。

  本研究結果非常重要,東方文化的家庭對於親子關係的理解與內涵不同,特別是儒家文化強調仁人君子與聖賢的培養,衍生出父母教養上強調對於家庭與社會規範的遵從、服從長者與孝順、以及嚴格訓練孩子的心智,強調兒童不應該鬧情緒等等,孩子長大為青少年時,會不願意主動透露自己的內在情緒給父母;這樣的教養方式有別於西方家庭強調情緒上的依附關係、讓孩子發洩情緒、培養獨立自主的習慣。本研究發現兒童在憂鬱、焦慮與社交孤寂的內化行為問題上,受到親子關係的影響確實與西方兒童的發展不同,未來相關研究亦須考量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兒童內化行為問題發展的影響。

 

原文出處:
Wu, C. Y., & Lee, T. S. H.* (2019). Impact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sex on trajectories of children internalizing symptom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60, 167-173. doi:10.1016/j.jad.2019.09.01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5032719312935?via%3Dihub 

李思賢 教授 | 衛教系

李思賢教授是臺大心理系學士、美國賓州大學心理與教育學系博士,致力於創新與轉譯心理與行為學理論來研究健康促進與韌性,強調初級預防是促進人類生理、心理、社會安適,是健全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特別針對社會中最需要幫助的族群,從孩子、成癮者到老人的全人生發展,並建置理論架構釐清疾病發展歷程與因素,根據研究證據擬定介入策略與推動社會政策的修訂。目前兼任臺師大中國信託成癮防制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