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郊山健行不留下痕跡:登山健行環境衝擊與無痕山林宣導方案

郊山健行不留下痕跡:登山健行環境衝擊與無痕山林宣導方案

【本篇報導由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吳崇旗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本研究目的旨在協助管理者在登山健行參與及環境永續之間找到平衡點。本研究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為「登山健行參與對環境負面衝擊評估」,在文獻回顧後,透過「使用者分析技術」(包括:現地觀察、問卷發放與訪談等方法)的應用,評估登山健行參與對環境帶來的各項衝擊。然後,進行第二階段「環境永續的登山健行行動方案與成效衡量」,擬定低衝擊登山健行行動方案,而後以都市鄰近郊山(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之登山健行參與者為對象,透過現地行動推廣方案執行,並進行方案成效衡量。本研究成果除能夠提供管理者解決衝擊問題的策略與方向之外,進一步透過方案推行的方式教育參與者,亦能夠降低前述衝擊,達到登山健行與環境永續發展之最終目標。


 

  基於兼顧登山健行運動進行與降低環境衝擊的平衡理念,藉由「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 LNT)概念的推展實務與效益評估,一直是本研究團隊所關注的議題。過去也在校園情境裡針對不同對象(大學生、國小生、國中教師),發展出許多宣導教育方案,也產出幾篇研究文章。

  因為研究者之前在屏東科大服務,常有機會至高雄市的壽山步道健行,基於個人在戶外休閒運動上的學術涵養與經驗,在登山健行步道現地觀察到的許多問題與衝擊,像是:臺灣彌猴或流浪犬成群,與健行者發生搶食、衝突甚或攻擊事件、登山自行車與健行者在狹窄步道上同行的遊憩衝突等。因此,發想以健行者現地衝擊與宣導活動為題,並獲得科技部(現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MOST 106-2410-H-003-138)之經費補助進行研究。

  首先,研究團隊透過使用者分析技術,於現地進行觀察、問卷發放與訪談,結果發現的衝擊包括:空氣品質、野生植物(如圖一)、野生動物(如圖二)與遊憩者之間(如圖三)的衝突。

 

圖一:郊山健行者不當使用樹枝行為
圖一:郊山健行者不當使用樹枝行為

圖二:臺灣獼猴翻找機車上食物
圖二:臺灣獼猴翻找機車上食物

圖三:登山自行車與健行者間使用衝突
圖三:登山自行車與健行者間使用衝突

 

  其次,針對現地登山運動者共計272位,透過單日行動推廣方案,在登山健行步道上,以活動護照按圖索驥,沿途設立宣導站,透過體驗式闖關活動(如圖四),過關後完成集點兌換小禮品方式執行。同時搭配問卷調查法進行方案成效衡量。行動方案依據「無痕山林」7項原則(包括:事前規劃與準備、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妥善處理廢棄物、保持環境原有風貌、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尊重野生動植物與考量其他使用者)進行,設計7項闖關活動。為檢視行動方案之執行成效,在宣導活動前與宣導活動後進行準則知識測驗,以瞭解研究對象在宣導活動前後對於無痕山林知識瞭解程度有無改變。結果發現,參與行動方案的登山運動者們在7項準則及總分上,除平均數皆有成長外,前後測之差異,均達到統計上顯著水準。

圖四:透過體驗式活動對現地健行者進行LNT概念宣導
圖四:透過體驗式活動對現地健行者進行LNT概念宣導

 

 最後,研究團隊針對管理者提出以下建議,包括:

(一)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是屬於淺山型(郊山)的國家公園,因為郊山類型導致當地存在多元的活動型態。管理當局並無實質的政策與規範條例來限制特定的活動。

(二)有鑑於遊客量的衝擊上,建議遊客量的衝擊主要可以採用分區與分流的方式,來進行四大區塊保護、研究、教育與旅遊休憩活動。環境資源的管理也需要考慮到環境的涵容能力與環境的承載能力。 

(三)在登山運動者的環境保育觀念強化上,建議環境保育觀念的推廣與培植應該採持續性的方式做宣導,LNT的觀念應隨著當地的特性與文化隨時修正與更新,並深植於每位民眾且成為常識。

(四)在環境教育宣導的對象方面,建議環境教育可採柔性勸導,對象除登山運動者外,也可擴充至營利組織,例如旅行社導遊、領隊等。

 

原文出處:Wu, C. C., Li, C. W., & Wang, W. C. (2021). Low-impact hiking in natural areas: A study of nature park hikers' negative impacts and on-site leave-no-trace educational program in Taiw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87, [106544]. https://doi.org/10.1016/j.eiar.2020.106544

吳崇旗 教授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現職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兼副系主任以及教育部體育署戶外探索計畫主持人。畢業於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班,曾服務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並曾兼任該校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體育室與休閒運動健康系主任等職務,也曾擔任亞洲體驗教育學會第四屆理事長。個人研究領域為體驗、探索與冒險教育、戶外休閒運動、戶外教育研究與休閒行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