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何謂「奇」?何謂「險」?——六朝文論的「奇險」概念與其延異

何謂「奇」?何謂「險」?——六朝文論的「奇險」概念與其延異

文章資訊
關鍵字

【本篇報導由國文學系  祁立峰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古典文論的相關研究,經常聚焦於某一特定概念或術語的解讀,而批評術語本身又具有複雜的義界,本論文選擇以「奇」與「險」這兩個概念作為切入點,梳理這個複合詞衍生的多義性。在六朝文論裡,「奇」與「險」這兩個概念都可能與其他的詞彙產生連結,相對來說「險」較為負面,而「奇」則有褒貶兩義,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將文體分為八種,對「新奇」較為貶抑;而鍾嶸《詩品》相對推崇「奇」,將奇與平淡相對而多所讚揚。本文嘗試從這兩個批評術語及其延異的概念切入,進而與作品結合觀察。最後補充其他幾篇六朝文論提到「奇險」的關鍵篇目,試圖對「奇」與「險」進行更全面的建構。

  就這篇論文所見:因「奇險」複合而出的多元概念,與生澀、創新、模擬與反模擬等概念都存有辯證關係。因此,本文從文論術語出發,卻不僅進行詞彙的探討,而希望貼近文論背後複雜的體系與建構過程,從觀念史的角度補充文論相關研究。


 

  在本文的研究中,六朝之後的文論或詩話裡,「奇險」成為了較為中性的理論詞彙,一方面「奇」代表著獨創,有去陳言去俗套的意味,另外一方面奇險又可能代表一種技術性的超越,如「因難見巧」這種刻意為之的過度。不過「奇」有時更與一些其他的關鍵字連結,譬如「俗」、「法」、「高」、「大」等,共構成了更為複雜的文論術語。其實古典文論本身自成系統,而這些概念或術語可能指涉都與當代的詞彙有些落差。

  換言之,我們從今日的視野回望中國古典文論的術語,似乎很難避免如顏崑陽提到的「形象直觀」,或蔡英俊提到的「連續性與重疊性」。一方面批評詞彙術語有其脈絡,故有時雖稱「異」、稱「新」、稱「險」、稱「秀」,但也與「奇」在脈絡與意義上有所疊合;但一方面所謂的「奇險」也又是直觀式、感覺式,適度超出過去經驗則曰「奇」,過度超出過去經驗則為「險」;過去未見而尚在審美標準之內則稱「奇」,過去未見驚世駭俗超出標準甚多者則稱「險」……諸如此類等等,即是古典文論之批評術語最複雜也最令人執迷卻也迷惑之處。

  在這篇論文裡,祁教授希望試圖釐析六朝文論裡的單詞或複合詞組,並探討每篇文論每次脈絡裡的術語與概念之指涉,補充過去較為含混夾雜的概念史,這是這篇論文最主要思考的面向。

 

原文出處:祁立峰(2022)。六朝文論中的「奇險」與其概念延異。中正漢學研究,(39),51-7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996269X-202206-202208090002-202208090002-51-73 

祁立峰 教授 | 國文學系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為本校國文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六朝文學、辭賦學、文學理論。另著有古文普及類圖書,暢銷著作如《讀古文撞到鄉民》、《國文超驚典》、《打Game闖關玩古文》等,並獲文化部中小學優良讀物「精選之星」推薦,目前文章連載於國語日報之「青春講堂」、「古文不思議」等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