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孟母三遷騙人的?「四書」作為華人心理深層結構來源的發展性歷程

孟母三遷騙人的?「四書」作為華人心理深層結構來源的發展性歷程

【本篇報導由國文學系  曾暐傑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華人文化中被視為幼兒道德教育的經典《三字經》中提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訴說了孟子因為媽媽重視學習環境,而使其成為亞聖,是為孟母三遷的故事;以及當孟子翹課回家時,孟母將織到一半的布匹割裂,告誡半途而廢的後果,而促使孟子發奮向學的斷機教子之故事。除此之外,漢語哲學場域中還有著殺彘教子的故事:當孟子小時看見隔壁在殺豬,問母親殺豬做什麼?忙碌中的孟母隨口回答:「殺豬給你吃啊!」小小的孟子信以為真,孟母為了展示誠信的榜樣,於是在本就不富裕的狀況下,花錢向鄰人買了肉給孟子吃。這些「孟子敘事」都是在以儒家「四書」作為道德典範下所逐步開展與建構的聖人故事。然而,這些為華人社群所熟知的孟子故事,可能並不是孟子事蹟的真實記錄,而是後代逐步建構出來的。也就是說,這些孟子敘事並不見於先秦文獻當中,而至少要到漢代才開始有了這樣的故事論述;而且這樣的故事猶如一個公版,在歷史上常有將主角「孟子/孟母」抽換的情形。也就是說,孟母敘事是在漢語哲學場域中,孟子的地位逐步提升後所建構出來與不斷強化而形成的文化內涵;那樣的敘事並不等同於歷史上真實的孟子自身事蹟。唯有理解這個建構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我們何以成為今日的我們。


 

  在華人文化裡,大概很少人不知道孔子與孟子;在臺灣著中等教育階段,更是每個人都讀過《論語》、《孟子》,《論》《孟》可以說是華人社會乃至整個東亞文明的思想典範與道德教育的來源。然而我們或許很難意識到,「孔孟」這樣理所當然的連稱並尊,事實上是在思想史的脈絡中逐漸建構起來的;至少一直到漢代,孟子都沒有與孔子產生必然的連結,更多地是以「周孔」──周公與孔子並稱,而以「孟荀」──孟子與荀子並列而言。也就是說,我們今日掛在嘴邊說的「孔孟」,是在漢代以後逐步建構出來的。

  「孔孟」地位是在漢代以後逐漸提升,從唐代韓愈的道統論述開始有了初步明確的定位,而至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成書以後達致巔峰;我們今日所認知的儒學,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去理解。亦即宋明以後乃至今日,大部分的人會將「儒學」等同「孔孟之學」,這也是在華人文化中,讀《四書》成為一種必經的生命歷程之原因。相對來說提出性惡論的《荀子》,自漢代以後便越發受到攻訐,認為其曲解了儒學、教出韓非、李斯這樣的學生,是讓法家理論幫助暴虐的秦朝肆虐天下的罪魁禍首。

  也是這個關鍵,先秦時期與孟子並列的重要儒者荀子之思想,被潛抑了千年。臺灣中學教科書裡大抵只選了《荀子・勸學》一篇,使得人人都知道荀子的性惡論,但鮮少人真正讀過《荀子・性惡篇》,而多不知道,「性惡」並非「人性本惡」。然而無論如何,荀子被儒家的道統與華人社會中的性善意識型態所壓抑,成為一個不可說、不該說或不必說的思想系統。這使得華人社會成為「良知」的群體,而產生了相較於西方文化,更為保守、壓抑慾望的人格特質──因為我們的生理性的面向來源:荀子性惡論被禁錮在思想史之中。

  在這樣的文化場域中,於是講「性善」的孟子被納入道統之中,成為人格典範,也成為華人心理的深層無意識的來源。在此意義下,我們的童蒙教育發展出一系列的「孟子敘事」──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教子、孟母殺彘等故事。這樣的故事成為我們文化中的人格典範事蹟與效法的對象,然而事實上,這些所謂的「聖人故事」,在先秦時代的文獻中全然不可見,最早要到漢代才逐漸出現這些「孟子敘事」,而在明代《三字經》中成為一個必然的效法口訣──而且可以較為肯定的是,這些故事應該是被「建構」出來的而非真實的孟子記事;因為在歷史的文獻中,有著不少同樣的故事,但故事的主語「孟母」被抽換為其他的角色人物。

  而且這樣的孟子故事,其實帶有他律性的特質,與孟子強調的道德自覺並不完全相同,反倒與荀子所強調的「勸學」有著相似性。當然,孟子作為華人文化的典範當然有其意義與價值,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我們何以成為今日的我們。

 

原文出處:曾暐傑(2022)。引荀/隱荀-他律化孟學在漢代的形成、結構與敘事。國文學報,(71),1-34。https://doi.org/10.6239%2fBOC.202206_(71).01 

曾暐傑 副教授 | 國文學系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與東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主要關注的議題為荀子思想、儒家哲學及其現代性、先秦兩漢諸子、漢語哲學場域的心理結構研究等。出版有學術專書:《通過孟荀而思──荀學視域下儒家心理結構與人格特質的批判性重建》、《性惡論的誕生──荀子「倫理經濟學」的孟學批判及其儒學回歸》、《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以及期刊論文30餘篇、專書論文20餘篇、會議論文90餘篇;以及哲思經典普及圖文書《水豚讀論語》、《喵星人啃莊子》、《墨子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