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奇 教授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李子奇教授使用大型衛生資料庫進行研究,已發表列名第一或通訊作者SCI/SSCI 大數據統計分析論文達70篇以上,其中有部份論文刊登於JAMA network,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知名學術期刊。李教授的研究興趣在於開發大數據統計分析程式,結合自行研發的高效率分析程式、流行病學與基因體學的研究方法,並以實際資料庫進行分析程式的驗證,實證醫學資料庫在嚴謹的方法學架構下的臨床醫學研究潛力。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影響人的認知學習、人際相處,是兒童及少年盛行率最高的精神疾患。其主要治療藥物為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 MPH),卻曾有家長將孩子服藥的副作用與自傷、自殺掛鉤,使得臨床治療變得困難重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教授李子奇率全國之先,進一步釐清MPH藥物與死亡率的關係,發現服藥者相較未服藥者有較低的總體死亡率,若診斷ADHD後,愈早使用MPH與長期使用MPH也有著較低的死亡率。
李子奇擅長生物統計學、大數據分析,他經常將大量來自衛生醫療資料庫的資料,透過自行研發的高效率分析程式、流行病學與基因體學的研究方法,為臨床醫學提供新的觀點。而他的研究主題,經常來自小兒精神科醫師在看診過程中接受到各式各樣非科學實證能解釋的「疑難雜症」,要能解決這些問題,多數時候需委由他提供統計研究來佐證。
而在過去二十年間,派醋甲酯(MPH)被視為過動症的主要藥物,李子奇表示,曾有醫生向他反映,家長們觀察孩子服藥後都出現了副作用,但家長在意的並非藥品仿單(package insert)上顯示的睡眠失調、食慾不振等症狀,而是擔心「聽說某某某吃了藥物後就自殺、出意外」等個案事件。缺乏因果研究的案例,也使得服用MPH被家長視為一件令人擔憂的事情,也因為自主停藥或斷藥,深深影響著治療成效。
接到臨床醫師求助後,李子奇便著手盤點研究資料、重新學習一套新的研究方法,進行一項「重複測量的世代研究」。研究最初,他向衛福部調閱台灣全民健保資料庫,並將6萬8096名年齡在4至17歲之間被診斷出患有ADHD,並於2000至2010年之間使用 MPH 藥物處方的兒童和少年作為研究對象,他按年度分析MPH藥物的使用劑量,並使用Cox廻歸模型進行重複測量,進一步分析使用MPH藥物與死亡之間的關聯。
李子奇將死亡又區分為自然死亡(身體疾病)、非自然死亡(自殺、意外、謀殺)。研究結果顯示,服用MPH藥物並未提高自然死亡的死亡率;服用MPH藥物期間非自然死亡的死亡率,甚至比沒有服用MPH藥物期間的死亡率來得低,這項分析證實MPH藥物不僅不會造成自然死因,對非自然死因的發生,還起了保護作用。
另根據2020年台灣ADHD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台灣學齡兒童及青少年達ADHD診斷標準比例高達8.7%,約為22萬人口,但若進一步比對健保資料庫的統計數字,ADHD盛行率僅2.44%,顯見多數學童未接受相應的診斷與治療,這背後與疾病污名化,又或是家長歸咎於學童性格、學校管教方式有關,但若無穩定接受治療,約有六成患者的症狀將延續至成年。
上述研究顯示,若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恐對疾病病程產生顯著影響。因此該份死亡率研究,除了探究MPH藥物與死亡率的關係,李子奇也進一步分析藥物早期、長期服用與晚期、短期服用的效果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當患者被醫師診斷ADHD後,愈早使用、長期使用MPH者有較低的死亡率。換句話說,當家長看見孩子症狀因藥物獲得暫時緩解,而向醫師提出停藥需求時,醫師若評估仍需繼續用藥時,也能向家長出示研究去佐證「長期服用可能會再更好一些」。
這項研究不僅為ADHD患者帶來了服用MPH藥物的安全指引,也為臨床醫師提供了數據支持。不過該份研究資料為2000至2013年,隨著藥物發展日新月異,近年也出現其他ADHD的處方用藥,未來除了可繼續探究MPH藥物在2014年至2024年的資料情形,也可參採其他治療藥物的成效,甚至探討單方、複方使用效果是否更有助於治療ADHD。
圖一:本研究資料篩選流程圖
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在2000年至2010年間,年齡在4至17歲的新診斷為ADHD(國際疾病分類第九版 (ICD-9): 314)之183,480名兒童及少年為本研究的對象。選擇這個年齡組進行分析的原因是ADHD在這一範圍之外很少被診斷,分析的重點是MPH治療與否和死亡率的關係。
在2000年至2010年間,MPH是台灣主要用於治療ADHD的藥物。阿托莫西汀 (Atomoxetine)於2007年在台灣獲得批准並投入使用;然而,Atomoxetine的處方率遠低於MPH(僅佔所有ADHD患者的4%),故本研究排除使用Atomoxetine的研究對象。
為了更好地控制性別、出生年和ADHD初診年對結果的影響,研究團隊使用精確配對法篩選與MPH使用組在性別、出生年和ADHD初診年相同的68,096名兒童及少年為對照組(未使用MPH)。從研究基準日(MPH處方初次開立日)起,對兩組進行追踪,直至死亡、遷移或2013年12月31日的觀察結束日期。
在此流程圖系統性地展示了排除和篩選研究對象的過程,建立MPH使用組與對照組(未使用MPH)這兩個在性別、出生年和ADHD初診年達到平衡可比較的研究組別來進行後續分析。(採訪撰文 | 由本校公共事務中心提供)。
原文出處:Chen, V. C. H., Chan, H. L., Wu, S. I., Lu, M. L., Dewey, M. E., Stewart, R., & Lee, C. T. C. (2022). Methylphenidate and mortality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20(2), 64-72. https://doi.org/10.1192/bjp.2020.129
李子奇教授使用大型衛生資料庫進行研究,已發表列名第一或通訊作者SCI/SSCI 大數據統計分析論文達70篇以上,其中有部份論文刊登於JAMA network,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知名學術期刊。李教授的研究興趣在於開發大數據統計分析程式,結合自行研發的高效率分析程式、流行病學與基因體學的研究方法,並以實際資料庫進行分析程式的驗證,實證醫學資料庫在嚴謹的方法學架構下的臨床醫學研究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