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名詞類別在大腦裡的處理歷程

名詞類別在大腦裡的處理歷程

【本篇報導由英語學系  詹曉蕙優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概念系统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具體並通用的語意類別上,很少會探討特屬於某語言的分類系統。本研究使用事件相關電位,透過特屬漢語的分類詞(例如「一顆葡萄」的「顆」)與類別詞(例如「鮭魚」的「魚」)兩大系統,從處理歷程的時間面來研究概念系统的組織。研究團隊要求實驗參與者判斷分類詞─名詞配對的一致性,其中名詞可能具有或不具有類別詞。結果顯示,在訊息處理早期的階段,分類詞和類別詞的訊息皆被激發並有交互作用;然而在中期的處理階段,大腦只選擇了分類詞的訊息參與分類詞─名詞一致性的運算。而在運算階段的晚期,分類詞和類別詞訊息再次有交互作用。從這兩種分類系統之間的動態可以得知概念具有可分離的組成部分。


 

  大多概念系統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聚焦於具體的語義範疇,然而此研究探討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裡相對較少觸及的領域──抽象、語言特定的分類系統。

  何謂語言特定的分類系統?人類語言學家綜觀全世界的語言,整理出語言裡存在著五種對名詞的分類系統:語法性別(grammatical gender)、類別名詞(class noun)、分類詞(classifier)、量詞(measure word)與類別詞(class term)。語法性別與類別名詞比較偏向「語法」,只有部分語言有這兩個系統,而即使有,分類的數量也不多。量詞與類別詞則比較偏向語意,幾乎在所有的語言裡都可以發現,而且分類數量不少。而介於「偏語意」及「偏語法」兩者中間的,則是分類詞,數量從數十個到上百個不等。中文裡有豐富的量詞、類別詞與分類詞,而這個研究選取了類別詞與分類詞兩大系統,以事件相關電位為工具,研究此兩類名詞分類訊息在大腦的運作。  

研究團隊請實驗參與者評估分類詞─名詞配對的一致性,實驗情境如下: 

(1)有類別詞+正確分類詞:四顆/砲彈(「顆」為分類詞,「彈」為類別詞)

(2)無類別詞+正確分類詞:兩顆/葡萄(「顆」為分類詞)

(3)有類別詞+錯誤分類詞:四隻/砲彈(「隻」為分類詞,「彈」為類別詞)

(4)無類別詞+錯誤分類詞:兩隻/葡萄(「隻」為分類詞)

   研究發現,在訊息處理的早期階段(150-250 ms),分類詞和類別詞的訊息都被激發並且彼此有交互作用;然而隨著過程的進展,這種初始的互動發生了轉變:在350-500毫秒和600-800毫秒時,只有分類詞的訊息被選中用於計算分類詞─名詞的一致性,顯示了一種具選擇性且分階段的互動模式。研究團隊認為,在處理歷程的早期階段,此兩種訊息都被激發並相互交織,顯示出廣泛的概念系統網路在此時有全面性的激發,亦即大腦並未對訊息種類進行劃分或優先排序。然而,隨著處理的演變,認知動態發生了變化,大腦進入了語言處理的途徑,開始彙整訊息,也因此有了選擇性的表現:與完成實驗作業(判斷分類詞─名詞配對的一致性)相關的分類詞訊息成為唯一的焦點,而類別詞訊息則被排除在外。然而,認知之旅並沒有就此結束。在一致性的運算完成之後,在800-1000毫秒的期間,分類詞和類別詞的訊息再度共同參與。

  這種訊息的重新交織顯示了大腦在概念處理上的靈活性,也揭示了概念不是僵化的,而是流動、靈活的。這種靈活性允許大腦根據語言處理的語境需求去分離與重新整合概念的元素,而在大約350毫秒時進入彙整的階段。此項研究不再侷限於過去探討具體且普遍的語義範疇的既定領域,而是深入探索抽象的、語言特定的分類系統,為認知神經科學和語言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原文出處:Chan, S. H. (2022). Dynamics of nomi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s in language processing. 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 37(6), 671-685. https://doi.org/10.1080/23273798.2021.2011331  

詹曉蕙 優聘教授 | 英語學系

詹曉蕙是本校英語系教授,為神經語言學實驗室主持人,主要研究興趣為語言與大腦的關係。曾多次獲得科技部獎勵特殊優秀人才獎助,現為本校優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