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志 教授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特聘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教育科學研究期刊(SCOPUS、ESSCI期刊)、教育心理學報(SCOPUS期刊)主編。曾任中國測驗學會、中華創造學會及台灣心理學會理事長,以及測驗學刊(TSSCI)主編。研究興趣包括漢字閱讀與教學、創造力理論與教學、認知與情緒、幽默心理學、正向心理學等。歷年來共計發表超過200篇國內外期刊或專書論文,並曾獲中華民國教育團體聯合會學術研究木鐸獎及科技部傑出研究奬。
【本報導由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陳學志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幽默」是人類獨有的高階心智及情感歷程,生活中適當地使用幽默,更是社會和諧與個人適應的關鍵。本研究團隊使用擴散張量成影技術(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探討人類的大腦白質網路連結與其偏好使用的幽默風格之關係。結果發現,在控制年齡、性別、智力及人格等因素後,個體局部區域網路之連結效率愈低,愈偏好使用「攻擊型」幽默。同時,我們也發現左側顳上迴(left superior temporal gyrus,與開放性思考有關的腦區)的節點連結效率可區分個體偏好使用良善或是惡意幽默。由上可知,個體之所以偏好使用攻擊型幽默可能與其涉及開放思考的大腦區域迴路連結缺乏效率有關,故較難轉換思考視野使用較親和的幽默風格。本研究為人類為何偏好不同類型的幽默風格提供神經生理的實徵證據,相關研究已刊登於國際心理學期刊。
「幽默」是人類獨有的高層次認知功能,可促進人際互動、因應各種生活壓力。然而,幽默是一個多元面向的概念,善用幽默能提升社交品質及個體心理健康,若濫用負向幽默(如:攻擊、嘲笑),反而會惡化人際關係。四向度幽默風格理論係由使用方式及對象探討幽默對於個體心理調適與人際相處之影響,包括促進關係和諧的親和型幽默、維持心理健康的自我提升型幽默、惡意回應的攻擊型幽默及不利於心理適應的自我貶抑型幽默。個體之所以採取特定類型的幽默與人相處,被認為與其人格、自尊、攻擊性行為等心理特質顯著相關。同時,幽默的神經基礎已受到愈來愈多關注,卻鮮少探討個體為何選擇使用特定類型幽默之生理機制,僅多聚集於個體如何理解與欣賞幽默的大腦運作歷程。
本研究首創以圖形理論分析大腦網路結構的連結效率與個體使用特定幽默風格之關係,並檢視大腦各節點效率與幽默風格之關聯,藉以瞭解神經因子如何影響個體使用特定的幽默風格。大腦組織及神經纖維之組成錯綜複雜,各區域之間相互連結可視為一個網路。本研究採用圖形理論分析白質網路各節點的連結效率,結果發現白質網路的群聚係數能正向預測自我提升型幽默之使用,並負向連結攻擊型幽默。群聚係數為評估網路某一節點與其鄰近節點之間相互連結的密度,意即表徵網路局部區域各節點相互溝通的效率。由此可知,大腦局部區域連結情形愈佳,愈傾向透過幽默激勵自我,同時,愈少使用極具敵意性的幽默。換句話說,大腦局部區域相互連結效率愈佳,愈能使用幽默面對生活,進而具有較理想的身心狀態。再則,個體之所以偏好使用攻擊型幽默可能與其涉及開放思考的大腦區域迴路連結缺乏效率有關,故較難轉換思考視野使用較親和的幽默風格。
除此之外,在大腦分區的節點效率方面,左側顳上迴的連結效率能區辨個體以友善或具敵意的方式因應社交困境。我們的發現支持大腦白質網路結構對於個體傾向使用特定類型的幽默風格具有重要的影響,並透過擴散張量影像技術進一步增進對於個體心理健康與幽默使用的認識。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特聘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教育科學研究期刊(SCOPUS、ESSCI期刊)、教育心理學報(SCOPUS期刊)主編。曾任中國測驗學會、中華創造學會及台灣心理學會理事長,以及測驗學刊(TSSCI)主編。研究興趣包括漢字閱讀與教學、創造力理論與教學、認知與情緒、幽默心理學、正向心理學等。歷年來共計發表超過200篇國內外期刊或專書論文,並曾獲中華民國教育團體聯合會學術研究木鐸獎及科技部傑出研究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