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東西相遇:瑜伽籃球訓練課程之實踐研究

東西相遇:瑜伽籃球訓練課程之實踐研究

【本篇報導由運動競技學系  石明宗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大專籃球聯賽,男子甲一級籃球校隊實施瑜伽籃球課程,檢視其可行內容及實踐意涵。以東方瑜伽哲學的《瑜伽經》為理論基礎,透過行動研究與多元資料蒐集,採取研閱經典、規劃課程、實踐行動與反思回饋等四項行動策略,並施以多元檢證。研究結果發現:一、瑜伽籃球因哲學課程、瑜伽體位法、靜坐課程、文化活動與社會服務等內容,而顯得豐富可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課程學習內容若能相互搭配連結,效果更佳。二、瑜伽籃球運動專長課程的實踐意涵,可以體現於身心合一、人我合一、人境合一等由內而外不同層次的多元結合,豐富參與者的運動經驗與視野。至於喚醒自我生命深度覺察的能力,仍是與普羅大眾相關而有待開發的研究與實踐領域。本研究結論認為:當西方籃球傳入臺灣成為青少年主流身體文化時,東方講求身心及宇宙合一的古老瑜伽,經由重新設計融入籃球運動課程,所開創新的瑜珈籃球內涵與方向,值得加以探討及廣泛應用於更多層面。


 

緒論

  瑜伽是東方的傳統文化、籃球是西方的盛行運動,臺灣瑜伽籃球是東西方身體文化遇合的特別組合。本研究針對大學籃球校隊的運動專長課程,融入遠古深邃的東方傳統瑜伽,試圖激盪多元文化交融的火花。查閱中文瑜伽和運動的相關文獻,會發現大多數文獻是介紹瑜伽和「健康」、「減壓」、以及「課程」等議題的內容,數量頗為可觀。如果把瑜伽聚焦於一個專項身體活動主題,輸入「瑜伽、籃球」為共同主題搜尋,華藝線上圖書館搜尋、全國博碩士論文系統、Google學術搜尋等,皆顯示中文的文獻是零篇。可見瑜伽應用在籃球專項運動的探索仍處於草創時期,值得更多的研究投入與研究。

  本文最關心的問題是:訴求內在身心與外在環境合一的瑜伽,遇到快狠準的籃球運動,其中可能的交集是甚麼?本研究目的是大專籃球聯賽男子甲一級籃球校隊實施瑜伽籃球課程,檢視其內容及探討實踐意涵。以東方瑜伽哲學的《瑜伽經》為基礎,透過行動研究與多元資料蒐集,採取研閱經典、規劃課程、實踐行動與反思回饋等四項行動策略,並施以多元檢證。

 

方法

  由於本研究較重視解決實際面臨的問題,故而採用行動研究,實施過程包含研究目的、研究對象、達成目的的方式等主要部分(潘世尊,2004)。此有計畫性的實踐行動研究資料,研究者保存著執行的原始計畫與授課文件,以及授課者、教練、球員與相關人士的書面心得,圖片與影像紀錄,以及相關新聞報導。亦即透過此多元文獻,構築本研究的文本,結合統整結論,反思實際問題解決情形(蔡清田,2000)。為顧及研究倫理的規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兩造同時簽寫「研究使用知情同意書」,讓受研究者於在具有「決定能力」、「告知」、「理解」、「自願/自主」、「同意」等基本要件,得到知情尊重與充分保護,且內文引用意見表達之4位受研究者的採取匿名處理,去除其可識別的個人資訊。

 

結果

  本研究得出了二個主要結論。首先瑜伽籃球的課程內容整合為三類,分別為:認知與哲學課程;瑜伽體位法與靜坐課程;文化活動與社會服務課程。體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也嘗試達成「會打球有文化」的籃球人。其次,關於瑜伽籃球的實踐意涵,分為三個層次,代表著「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三個面向之意涵。「人與自己」練習「身心合一」;「人與人」擴展「人我合一」;「人與社會」融合「人境合一」。臺師大男籃隊藉由No Team No Us的口號,提升為融入團隊的核心價值;藉由服務社會,了解社會的多元需求,也從服務中縮小自我妄心,重新肯定自己。從課程實踐過程觀察籃球校隊的訓練、比賽、學習內容,發現一個好的團隊運作必須有「覺察」、「戒律」、「當下」,以及「大我」等條件。配合瑜伽的認知課程、靜坐和體位法、社會服務的合一練習,籃球可以說是另類的瑜伽。

 

原文出處:石明宗、陳子威、李建興(2022)。東西相遇:瑜伽籃球訓練課程之實踐研究。大專體育學刊,24(3),301-312。https://doi.org/10.5297/ser.202209_24(3).0001 

石明宗 教授 | 運動競技學系

石明宗博士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博士,二次前往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IUC)的訪問學者。主要學術領域為「運動哲學」、「運動文化研究」、「運動禪學」,近幾年聚焦在「東方運動哲學」,已有數十篇期刊論文和四本專書著作。他的博士論文,「山難經驗:一個運動與宗教觀點的考察」,是臺灣第一本研究「運動與宗教」的學術論文。石博士也曾經擔任臺師大男子第一級的總教練,並獲得三連霸(民98-100)的佳績,根據其運動的實踐經驗,開發了不少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期刊論文,刊登在TSSCI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