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姍 副教授 | 生命科學系
植物系統分類學者,以野外調查、形態分析、分子親緣、生理等方法為工具,研究植物分類、生物地理、及演化,研究地理區以臺灣、中國、東亞、東南亞為主。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趙怡姍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Pteris sect. Hypsopodium (Hypsopodium 節)屬於鳳尾蕨科(Pteridaceae),過去被認為包含9個物種。本研究根據形態學和分子證據描述了兩個新物種,即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和菲律賓的Pteris faba Y.S.Chao sp. nov.,以及來自所羅門群島的Pteris rubella Y.S.Chao & C.W.Chen sp. nov.研究團隊提供了模式、使用的標本、分佈、棲息地的詳細資訊,以及關鍵鑑定特徵的照片。此外,透過這兩個新物種的確認,以及其他三個物種(Pteris mertensioides、P. polylepis 和P. quinquepartita)的親緣關係分析,研究團隊確認 Hypsopodium 節的物種數量增加到14種,其中大多數物種分佈在亞洲和大洋洲。Pteris sect. Hypsopodium可以藉二回羽狀葉和紅棕色的葉柄,與鳳尾蕨屬的其他節進行區分。
菲律賓和所羅門群島的植物多樣性仍待研究。基於過去累積的研究資料,得以確認過去團隊在菲律賓和所羅門群島野外研究調查中,未能鑑定的植物實為新種,Pteris faba Y.S.Chao sp. nov.的羽片頂端逐漸變窄,形成線狀的單鏈尾,而Pteris rubella Y.S.Chao & C.W.Chen sp. nov.的羽片頂端也逐漸變窄,形成線狀的鋸齒尾,這些特徵以及它們獨特的形態特徵,有助於清楚地區分Pteris faba (圖1)和Pteris rubella (圖2)與Hypsopodium節內的其他物種。
本研究發現兩個新物種,不僅拓展對Hypsopodium 節的生物多樣性認識,並加深對菲律賓和所羅門群島植物相的了解。植物分類是生態研究的基礎,提供保護植物多樣性和植物利用的重要資料。
圖1:Pteris faba之標本,採於菲律賓,目前存放在林業試驗所標本館(TAIF)。
圖2:Pteris rubella於索羅門原生地 (陳正為攝影)。
原文出處:
Chao, Y. S., Chen, C. W., Chiou, W. L., Coritico, F. P., Chang, Y. H., & Yang, T. Y. A. (2023). Pteris Faba and Pteris rubella, two new species in section Hypsopodium (Pteridaceae). New Zealand Journal of Botany, 61(2-3), 118-130. https://doi.org/10.1080/0028825X.2022.2095918
植物系統分類學者,以野外調查、形態分析、分子親緣、生理等方法為工具,研究植物分類、生物地理、及演化,研究地理區以臺灣、中國、東亞、東南亞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