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陳師道文體觀的特殊見解

陳師道文體觀的特殊見解

文章資訊
關鍵字

【本篇報導由國文學系  王基倫教授提供】

  北宋年間,陳師道《後山詩話》開風氣之先,興起了關於文學體裁的討論。他看出「詩」、「文」各自有其體式,杜詩、韓文都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因而主張作家守住傳統的文體寫作規範,不贊同他們混淆各文體之間原有的寫作方式。其他較小範圍的次文類如「碑」、「記」,也同樣不宜跨文類寫作。

  本文疏理陳師道的文體觀,發覺他是從體製中看出體式,再轉移體式規範到風格的形成。這些說法於北宋文人常與他相呼應。他主張詩文各有其體,譬如學詩要學杜甫,對於歐陽脩〈醉翁亭記〉的記敘給與肯定,范仲淹〈岳陽樓記〉則因爲大量用對偶,帶有傳奇小說逞才炫技的成分而遭到排斥。陳師道的評論見解影響深遠。


 

 陳師道的文體辨正觀有下列特點:

(一)陳師道《後山詩話》提出了關於文體辨正的討論。他認為詩文各有體,學詩當學杜甫,蘇洵不能詩、曾鞏短於韻語、黃魯直短於散語、秦觀詩如詞等說法,廣泛地爲世人所接受。

(二)《後山詩話》討論前人作品,以中唐至北宋期間爲主。其中杜甫、韓愈、黃庭堅三人被討論的次數更多。他肯定杜甫詩,是從立格、命意、用字三要素看出他們的真工夫,「有意」更是「有工」的先決條件,求「工」也是求「巧」的前提。

(三)陳師道重視各類文體須合乎傳統寫法的觀念,這也是北宋末年文壇共同的觀念,當代人常與他相呼應。雖然他的立場較爲保守,至南宋以後,由於豪放派益受肯定,加上東坡詞受到廣泛的喜愛,因而「蘇子瞻詞如詩」的批評,備受質疑。然而從詞學發展史的角度來說,「婉約」是詞壇的主流,「詞」與「詩」的走向也分途異趨,《後山詩話》的立論主張並不偏頗。他兼顧「文體評價」與「藝術評價」,既尊體、重視本色,也重視東坡詞「極天下之工」的事實,其目的在於提示讀者或初學者,符合傳統文人的期待視野。這些因素,讓他站穩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正格」的地位,具有特定的價值。

  討論中國古代文體學的發展,可以立足於陳師道的文體觀,初步確立「本色」的起源樣貌,而後再討論後世的發展變異。

 

原文出處:
王基倫(2023)。陳師道《後山詩話》的文體觀研究。《國文學報》,74,73–110。https://www.ch.ntnu.edu.tw/BOC/show_paper_detail.php?issue_id=75&paper_id=664

 

王基倫 教授 | 國文學系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退休教授。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優聘教授,《國語日報‧古今文選》主編,以唐宋文學為主要研究範圍,學術著作有《韓柳古文新論》、《唐宋古文論集》、《宋代文學論集》、《唐宋詞風景》、《歐陽脩文彙評》,另有散文集《豆沙包的想念》、《鐘樓應該有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