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邕 特聘教授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廖邕教授之研究以健康行為科學理論及行為流行病學架構為基礎,針對「身體活動」、「靜態行為」與「睡眠」等一天24小時的健康行為進行探討。廖邕教授近五年(2015~2020)的學術著作超過 70 餘篇,並主持多項科技部及教育部研究計畫。
【本篇報導由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廖邕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機車」在臺灣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既方便又可以快速抵達目的地,節省許多交通及通勤的時間,但「騎乘機車」是否與人們的健康生活習慣具有關聯性?又是否與增加肥胖風險有關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的廖邕教授研究團隊,針對此議題進行一系列的分析與探討。
研究團隊共測量1,000多位臺灣成年人的機車使用行為 (motorcycle use),並探討其與健康生活習慣及肥胖風險的關聯性,第一篇的研究結果發現,「高度使用機車的族群 (每週高於280分鐘) 」,肥胖風險較「無騎乘機車」的族群,增加了1.5倍;而第二篇研究發現,臺灣成年人每天騎乘30分鐘以上的機車,會取代較多與交通有關的身體活動 (如走路、騎自行車)。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建議未來需特別針對機車族群設計健康促進方案。
「機車」在亞洲是一個普遍的交通工具,現有證據指出騎乘機車可能造成許多負面的健康影響,如較高的事故傷害比率、較容易暴露在空氣汙染的環境中,以及減少許多動態行為的機會。然而在台灣,有一半的成年人使用機車(49.6%)做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且機車擁有率也居於世界之首,但目前在國內僅有有限的研究探討與機車使用行為相關的議題。
2014年,一篇以澳洲人為對象,探討「開車時間」與「健康」的文章指出,「長時間的開車行為」與抽菸行為、不充足的身體活動及較短的睡眠時間具有關聯性,並且會有較差的生理和心理健康。[1] 據此,「騎乘機車」是否與臺灣人的健康生活習慣具有關聯性?又是否會增加肥胖風險呢?廖邕教授研究團隊針對1,000多位臺灣成年人的機車使用行為(使用頻率與時間)進行調查,並探討此行為與健康生活習慣及肥胖風險的關聯性。
研究團隊於2017年先針對臺灣成年人的「機車使用行為」與「肥胖風險」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分析,在控制所有干擾因子後,結果發現,「高度使用機車的族群 (每週高於280分鐘) 」較「無騎乘機車 (0分鐘)」的族群,增加了1.5倍的肥胖風險。其可能的解釋原因為騎乘機車可能涵蓋了長時間的低能量消耗行為,並且取代了許多日常身體活動的機會,進而增加了肥胖的風險。[2]
第二篇研究再進一步對於臺灣成年人的「機車使用行為」與「生活型態因素」之間的關聯性進行探討,研究結果發現,臺灣成年人每天騎乘30分鐘以上的機車,的確會取代較多的與交通有關的身體活動 (如走路、騎自行車)。[3]
依據這一系列的研究結果建議公部門及相關單位,未來需特別針對機車族群設計健康促進方案,以減少其健康風險。
1. Ding, D., Gebel, K., Phongsavan, P., et al., 2014. Driving: a road to unhealthy lifestyles and poor health outcomes. PLoS One 9 (6) e94602.
2. Lin CY, Liao Y*, Park JH*. Association of Motorcycle Use with Risk of Overweight in Taiwanese Urban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7, 14(4) pii: E410.
3. Liao Y, Lin CY*, Park JH*. Is motorcycle use associated with unhealthy lifestyles? Findings from Taiwan. Journal of Transport and Health. 2019, 15, 100659.
原文出處: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4140519302907
https://www.mdpi.com/1660-4601/14/4/410
廖邕教授之研究以健康行為科學理論及行為流行病學架構為基礎,針對「身體活動」、「靜態行為」與「睡眠」等一天24小時的健康行為進行探討。廖邕教授近五年(2015~2020)的學術著作超過 70 餘篇,並主持多項科技部及教育部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