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生命科學 / 微型和奈米塑料顆粒:對水生動物的日益威脅

微型和奈米塑料顆粒:對水生動物的日益威脅

文章資訊
關鍵字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林豊益特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隨著塑料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微型和奈米塑料顆粒對水生生物構成了嚴重威脅。尤其是聚苯乙烯,這種塑料在水體中普遍存在,並對魚類胚胎造成潛在危害。林豊益特聘教授團隊的研究揭示,聚苯乙烯奈米顆粒能滲透魚類的皮膚並在內部器官中累積,顯著影響斑馬魚胚胎的發育、運動能力及感官功能。斑馬魚作為國際公認的毒性測試模型,因其透明的胚胎和快速發育的特性,成為研究毒性影響的理想選擇。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奈米顆粒的存在不僅導致發育異常,還影響魚類的基本生理功能,進一步凸顯塑料污染的危害性。面對這一挑戰,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採取行動保護水域生態,減少塑料對水生生物的威脅,以確保未來的生態平衡。


 

 

  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其中微型和奈米塑料顆粒對水生生物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尤其是聚苯乙烯,這種塑料在海洋和河流中極為常見,成為水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近期,林豊益特聘教授團隊的研究揭示了聚苯乙烯奈米顆粒對魚類胚胎的潛在危害,特別是這些顆粒如何滲透魚類的皮膚並在內部器官中累積。

  這項研究突顯了斑馬魚作為國際毒性測試模式的價值。斑馬魚以其透明的胚胎、快速的發育以及易於觀察的生理反應,成為了研究毒性影響的理想模型。這些特點使得科學家能夠在早期階段觀察到污染物對魚類的影響,包括發育異常、運動能力下降和感官功能障礙。

  林教授的研究表明,聚苯乙烯奈米顆粒對斑馬魚胚胎的影響不僅包括發育的干擾,還涉及到它們的運動能力和感官功能的顯著損害。當斑馬魚胚胎接觸這些顆粒時,不僅發育受阻,連基本的運動能力和感官功能也遭到破壞,這進一步突顯了塑料污染的危害性。

  透過斑馬魚模型和林教授團隊的研究,讓人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塑料污染對水生生物的影響。隨著塑料污染的日益嚴重,了解這些微小顆粒對水生生物的威脅至關重要。林教授的研究提供了警示,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塑料在環境中的存在,以及如何減少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傷害。

  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必須共同努力,保護這些重要的水域生態,減少塑料對水生生物的危害,以確保未來的生態平衡。斑馬魚的國際毒性測試模式不僅為環保科學提供了寶貴的數據,還促進了全球對塑料污染問題的關注與行動。我們有責任推動相關政策和措施,積極參與減少塑料污染的行動,以保護我們的水域和生態系統。

 

原文出處:
Lin, L. Y., Kantha, P., & Horng, J. L. (2023). Toxic effects of 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 on the development, escape locomotion, and lateral-line sensory function of zebrafish embryos.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Toxicology & pharmacology : CBP, 272, 109701. https://doi.org/10.1016/j.cbpc.2023.109701 

林豊益 教授 | 生命科學系

林豊益特聘教授專長是魚類環境生理與毒理學,特別是探討環境中危害物質如何影響到水生魚類的生理運作。實驗室主要利用斑馬魚與青鱂魚這兩種模式物種為研究對象,探討環境危害物質如何影響魚類胚胎或是成體之各種生理功能。實驗室也致力於建立斑馬魚的檢測技術、疾病模式,並用於測試藥物的生物活性,探討藥物的作用機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