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我國學生在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 2016)表現優異

我國學生在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 2016)表現優異

文章資訊
關鍵字

【本篇報導由教育學系 劉美慧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IEA)主導的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簡稱ICCS 2016)主要目的在評量與比較八年級學生的公民素養和參與國家的公民教育現況。ICCS 2016計畫全球有24國共計94,000名學生參與,以歐洲國家居多。我國在科技部與教育部支持下,於2013年申請加入,並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劉美慧教授擔任國家計畫主持人,組成跨校研究團隊執行此項計畫。臺灣曾參加2009年的ICCS調查工作,此為第二次參與調查。ICCS 2016的調查於2016年3月進行施測,共有150所國中參與調查,於各校抽取一班八年級學生,共4,454位學生參加評比。此次IEA公布的調查報告以學生的公民認知、情意與行為為主,整體而言,我國學生的公民素養表現相當優異,調查結果茲列如下:首先,我國學生公民認知排名世界第二,將近九成的學生表現達到高標以上。其次,我國學生對於族群平權的支持度排名世界第一,性別平權的支持度排名第二,對組織的信任度比2009年提升。最後,臺灣學生在「使用網路得知國內外新聞」及「在網路或社群媒體貼文或貼圖表達關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意見」的比例國際排名第一,參與組織或團體的情形低於國際表現,校內活動只有參與有關學校運作的決策高於國際表現。


 

  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IEA)主導的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簡稱ICCS 2016)主要目的在評量與比較八年級(13.5歲)學生的公民素養和參與國家公民教育的現況。全球共有24國參與,以歐洲國家最多,亞洲除了臺灣之外,尚有南韓與香港參與,全球共94,000位學生參與調查。

  我國在科技部與教育部支持下,於2013年申請加入ICCS2016計畫,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劉美慧教授擔任國家計畫主持人,組成跨校研究團隊執行此項計畫。臺灣曾參加2009年的ICCS調查工作,此為第二次參與調查。ICCS 2016的調查於2016年3月施測,我國共有150所國中參與調查,各校抽取一班八年級學生,共4,454位學生參加評比。

  此次IEA公布的調查報告以學生的公民認知、情意與行為為主,整體而言,我國學生的公民素養表現優異,調查結果摘要如下:

 

一、我國學生公民認知排名世界第二,將近九成的學生表現達到高標以上

  臺灣學生在公民認知測驗上的整體平均得分為581分,高於國際平均值(517分),在參與的24個國家中,排名第二,僅次於丹麥,贏過芬蘭、瑞典與南韓。相較於2009年的調查,臺灣學生公民認知成就由世界排名第四提升為第二,成績由559分進步至581分,上升22分,顯著提升。

  依國際五級指標分數來看,62.2%的學生位於最高指標(成績563以上),24.5%達高指標(成績介於479-562間),9.9%位於中標(成績介於395-478之間),有2.3%的學生位於低標(成績311-394),0.5%的學生位於最低標(成績311以下)。換言之,臺灣有將近九成的學生公民認知表現達到高標以上,表現優異。臺灣和公民認知成就排名第一的丹麥,兩國位於高分群比例的學生並無顯著差異。相較於ICCS 2009,臺灣學生達到高標以上的比例由近八成提升至近九成。

  就國際整體表現來看,女學生的公民認知顯著優於男學生,臺灣也有相同的表現趨勢,臺灣女生公民認知成就為國際排名第一,男生國際排名第二。

 

二、我國學生對於族群平權的支持度排名世界第一,性別平權的支持度排名第二,對組織的信任度比2009年提升

  臺灣學生對於性別平權的支持度高於國際平均值,和丹麥並列第二,女學生比男學生更支持性別平權。對於族群平權的支持度排名國際第一,顯著高於許多歐洲民主國家。在組織的信任度方面,臺灣學生對於政府、一般民眾與媒體的信任度皆低於國際平均值;對立法院、法院、政黨的信任度則高於國際平均值。

  臺灣學生對政府、立法院、法院及政黨的信任度皆較ICCS 2009有顯著提升,對媒體的信任度則無明顯變化,對一般民眾的信賴度則有下降趨勢。

 

三、臺灣學生在「使用網路得知國內外新聞」及「在網路或社群媒體貼文或貼圖表達關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意見」的比例國際排名第一,參與組織或團體的情形低於國際表現,校內活動只有參與有關學校運作的決策高於國際表現

  臺灣學生在「使用網路得知國內外新聞」及「在網路或社群媒體貼文或貼圖表達關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意見」的比例國際排名第一,此可能與學生的網路使用方便性有關。但IEA總部認為,整體的國際表現,比例仍低於預期。需注意的是此處的網路社群使用並非指ㄧ般用途,而是著重於學生的公民參與,亦即學生透過網路和社群媒體獲取及交換政治與社會議題的相關資訊。

  臺灣學生參與組織或團體行動參與較國際偏低,其中「社區及志工參與」情形較ICCS2009調查有提升趨勢,此可能與服務學習採計為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多元學習表現有關。「參與政黨附屬的青少年組織」比例不高,此可能與我國社會文化脈絡有關,家長較不支持學生參與政黨相關之團體。

  臺灣學生參與校內活動和ICCS 2009一樣,除參與有關學校運作的決策比例高於國際表現,其他如在班代或班聯會選舉中投票或成為候選人的比例則皆低於國際表現。

  劉美慧教授的研究團隊正在參與ICCS 2022調查計畫,目前進行至預試階段,預計2022年完成主試,2023年會公布初步評比結果。屆時可以分析臺灣學生在2009、2016與2022三個計畫之公民素養的縱貫比較。本比較研究之成果期望能促進我國國中公民教育之政策、課程及實踐,進而深化學生之整體公民性格及素養。 

劉美慧 教授 | 教育學系

美國University of Minnesota哲學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及教育學系教授,曾任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院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處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