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丹 副教授 | 特殊教育學系
曾在啟聰學校任教十年的阿丹老師,對於聽障生情有獨鍾。聽障生的口語、手語、閱讀或是心智理論發展都是她踏入學術研究以來專注的主題,對手語的研究超過20年。她喜歡教學、也喜歡研究,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對現場的教學有幫助。
【本篇報導由特殊教育學系 劉秀丹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手語和口語一樣都是人類思考、傳達訊息與文化的有利工具,對於手語,目前的學術研究結果仍很有限,特別是關於手語的習得是個值得開發的研究領域。在教育實務上我們需要有工具評量啟聰學校學生的手語能力。因此本研究透過嚴謹過程發展國小兒童臺灣手語理解能力線上測驗,並實際施測評量三所啟聰學校國小部所有學生的手語能力,以便找出手語學習落後的學生,提供教學建議。這是臺灣第一個具信效度的兒童手語測驗,對於未來臺灣手語習得以及教學時的能力評估都能提供具體的協助。
研究主要結果發現:
對於手語,人們總有很多的迷思。有人以為全世界的手語都一樣,學了手語就可以行遍天下,和世界各地的聾人溝通;許多教育者曾經因擔心學習手語會妨礙口語,而禁止聽障學生學習手語。
但語言學研究發現,手語雖然和口語有不同的接受和表達管道,但它的的確確是一種語言,是有力的認知和思考工具,對於無法透過「聽」來接觸語言的孩子,它提供了另一扇窗,讓孩子可以習得語言。
國外研究發現,如果聽障兒童自出生即擁有良好的手語環境,那麼他們習得手語的發展進程和口語習得兒童的語言發展差不多(Kotowicz, 2015; Lieberman & Mayberry, 2015),也就是人類語言習得的機制並不會因為管道不同而有太大的差異(Lillo-Martin, 2008)。但是大部分使用手語的聽障兒童都是6、7歲進入啟聰學校就讀後才開始學習手語,此時已經過了學習手語的關鍵期,他們很可能有手語語言發展的困難,值得進一步的重視。
手語是啟聰學校學生最主要的溝通工具,但老師們卻因為沒有評估工具可以了解學生的手語能力現況,只能用主觀印象作粗略評定,影響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於發展具信效度的臺灣手語測驗,可以評量聽障學生的手語語言能力,以擬定合適的教學計畫,也可以藉此找到手語發展困難的孩童,提供合適的協助。
透過參考國外手語測驗、專家諮詢以及大規模預試,適合聽障兒童且具信效度的臺灣手語線上測驗誕生了。
這個測驗正式版本有50題,包括詞彙理解、句法理解及故事理解三個分測驗。這是臺灣目前唯一的電腦化線上手語測驗,具有以下特色:
這個測驗工具發展完成後,亦實際針對全臺三所啟聰學校學生進行手語能力的普查,依此結果發現有些手語困難學生需要更多的手語介入,並建議持續追蹤其後續發展。
曾在啟聰學校任教十年的阿丹老師,對於聽障生情有獨鍾。聽障生的口語、手語、閱讀或是心智理論發展都是她踏入學術研究以來專注的主題,對手語的研究超過20年。她喜歡教學、也喜歡研究,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對現場的教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