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自然科學 / 腦震盪與下肢傷害風險:運動員重返賽場的隱藏危機

腦震盪與下肢傷害風險:運動員重返賽場的隱藏危機

文章資訊
關鍵字

【本篇報導由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黃昱倫優聘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本研究旨在探討曾經經歷腦震盪者,於平衡、步態和跳躍著地任務中,是否呈現與內翻踝關節扭傷和前十字韌帶受傷風險相關的生物力學變化。本研究運用系統性回顧和統合性分析方法,在2023年4月搜尋了五個電子數據庫(Web of Science、Scopus、PubMed、SPORTDiscus和CiNAHL)。最終共納入27個研究,總計包含1544名參與者(腦震盪組n=757;非腦震盪組n=787)。研究顯示,有腦震盪病史者的顯示姿勢穩定性降低且步態表現變差,與內翻踝關節扭傷風險增加相關。而相較於無腦震盪病史者,有腦震盪病史者在著地時,即使矢狀面關節受力類似,但採取較直立的姿勢落地,而在額狀面的關節受力增加,這兩者均與前十字韌帶受傷風險增加相關。此外,在腦震盪病史者的跳躍著地任務中,加入認知挑戰會增加著地時與前十字韌帶受傷風險增加相關的額狀面運動學,然而在矢狀面則未見此現象,顯示額狀面的生物力學風險落地模式需在有模擬運動場域複雜情境的雙重任務下才能顯現。

  這項研究對於未來研究發展、臨床實務或政策方面可能產生以下影響:根據目前研究結果,將認知需求納入跳躍著地任務,對於識別與ACL損傷風險相關的冠狀面生物力學改變至關重要;因此,研究團隊建議臨床醫生在運動功能評估中納入認知需求,以更準確評估個體的運動風險。


 

  腦震盪是當今全球運動醫學領域的重要議題,長遠的後遺症對尋求適當醫療協助的人們造成沉重的財務負擔。近期研究顯示,高中、大學和職業運動員在腦震盪後重返運動場時,其下肢肌肉骨骼傷害的風險顯著升高,有腦震盪病史者的傷害風險較無腦震盪病史者高出1.6倍。雖然背後機轉尚待釐清,先前的研究表明在腦震盪後,神經肌肉控制完全恢復所需的時間,可能超過目前臨床定義的恢復時間。因此,尚未恢復的神經肌肉控制可能是導致在重返運動場時更易受傷的關鍵原因之一,特別是急性外側踝關節扭傷與前十字韌帶傷害風險顯著提高。

  過去的研究發現,在腦震盪後急性期(<3天)和受傷後長達2個月的期間內,運動員步態策略發生變化,而有腦震盪病史者在跳躍落地等功能性測試時,表現出異常的生物力學模式。此外,在執行運動任務時疊加認知功能的挑戰,會進一步影響有腦震盪病史者的步態和跳躍落地動作的控制能力,顯示模擬運動需求疊加上認知功能的挑戰,可能會增加測試的難度與鑑別度。

  為了更全面地探究腦震盪與下肢傷害運動生物力學風險因子的關係,並為運動醫學專業人員提供具有臨床意義的實證資訊,本系統性回顧與整合性分析旨於探討有腦震盪病史者是否有外側踝關節扭傷和前十字韌帶受傷相關的生物力學動作模式。並且進一步分析在動態活動中疊加認知挑戰時,有與無腦震盪病史者是否會出現反應差異。本研究採用創新方法,基於運動傷害風險因子模型,將具有同樣生物力學特徵的生物力學變量整合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有腦震盪病史者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包括姿勢穩定性降低,步態相關表現受損,以及矢狀面著地策略的異常。當疊加認知挑戰需求時,腦震盪病史者的額狀面動力學呈現較高受傷風險的模式。而認知挑戰需求的增加可能會導致著地時額狀面動力學的變化,而步態表現和矢狀面動力學則不受影響。顯示額狀面的生物力學風險落地模式需在有模擬運動場域複雜情境的雙重任務下才能顯現。

  腦震盪病史者可能由於姿勢穩定性降低,步態異常,以及採用較直立的姿勢著地並同時伴隨較高的膝關節額狀面受力,因而提高其外側踝關節扭傷和/或前十字韌帶傷害的風險。因此,將認知挑戰納入回場前的跳躍測試動作任務是必要的,方能有效識別與前十字韌帶受傷風險相關的生物力學變化。建議運動醫學臨床照護者應在運動功能評估中納入認知挑戰,以便為腦震盪後重返運動場的臨床判斷提供關鍵資訊,協助運動員安全重回賽場。 

 

原文出處:
Huang, Y. L., Mulligan, C. M. S., Johnson, S. T., Pollard, C., Hannigan, K., Stutzenberger, L., & Norcross, M. F. (2021). Explosive quadriceps strength symmetry and landing mechanics limb symmetry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in female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56(8), 912-921. https://doi.org/10.4085/351-20 

黃昱倫 優聘助理教授 |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畢業於Oregon State University,持有臺灣和美國的運動防護師雙證照,學術專長包括運動防護、運動生物力學以及運動傷害與疾病預防。研究主要集中於腦震盪和下肢運動傷害預防與安全回場。於2020年返回臺灣投入教學工作,致力培育運動防護專業人才。在社會服務方面,擔任國家運動科學中心運動醫學處籌備委員,以及杭州亞運運動科學-運動醫學組委員。也經營科普網站、平台和Podcast,致力於將學術研究落實於的臨床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