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漢樂府,從史書、詩文集、詩論中逐漸層累生成的詩歌語彙

漢樂府,從史書、詩文集、詩論中逐漸層累生成的詩歌語彙

文章資訊
關鍵字

 【本篇報導由教務處共教國文組 約聘教師謝秀卉老師提供】

  今存「漢樂府」並非在「漢代」即稱為「漢樂府」,由此稱名所概括的作品亦非穩定不變,之所以如此,乃因作品留存不多,多數佚名,並經長時期輯集整理所致。依現存可見文獻,《樂府詩集》正是承前啟後形成今存「漢樂府」整體作品輪廓的重要環節。其後,經由元明時期的詩集、擬 作、詩論,針對《樂府詩集》所錄有實無名的「漢樂府」作品群,再進行輯錄、稱名、辨覈等輯理而形成一批明確屬「漢」的歌謠、樂府。在此之中,生成了具文獻意義與詩學意義的「漢樂府」。現今「漢樂府」兼收「徒歌之謠」,佚名「古辭」劃歸「漢樂府」,「古辭」、「漢魏古辭」、「古樂府」、「漢樂府」等稱名使用以及學人對「漢樂府」詩學的認識與把握,即是漢以迄明「漢樂府」輯理情況的延續與反映。


  

  「漢樂府」,做為中國文學史、古典詩史、樂府詩史的常見語彙,此一稱名所指涉概念,乃是在漢以迄明「漢樂府」輯錄脈絡中長時蓄積而成。由是,遂使「漢樂府」一詞可從文獻意義與詩學意義兩方面來理解之。 

  文獻意義的「漢樂府」指的是,寫抄印刻在典籍文獻上,以「漢樂府」相關稱名來指稱的單首歌詩、部分歌詩以及一整批作品。

  詩學意義的「漢樂府」指的是,在《樂府詩集》有實無名的「漢樂府」作品群成形後,主要經由元明兩代輯錄者、擬作者、詩論家以這批作品為「祖本」編選「漢樂府」,討論佚名「古辭」的「系附」問題,以及圍繞其時代、體裁、風格、歌類加以「辨體」,而建構形成的「漢樂府」詩學。

  而,依現存可見文獻,《樂府詩集》正是承前啟後形成今存「漢樂府」整體作品輪廓的重要環節,本書已有作品集結之「實」,但尚未有「漢樂府」之「名」。「漢樂府」稱名及相關作品歸屬確認,乃經由元明時期的詩集、擬作、詩論,並對《樂府詩集》所錄有實無名的「漢樂府」作品群,牽涉輯錄、稱名、辨覈等因素的輯理而形成。馮惟訥《古詩紀》將《樂府詩集》所錄,幾近全歸「漢詩」,又有輯佚增補,使這批作品明確隸屬「漢」。其後,丁福保、逯欽立續增作品數,遂構成今存「漢樂府」之整體樣貌。

  由此可見,「漢樂府」不僅可用以指稱具體的作品,也成為兼具創作、批評等實質內涵的詩學語彙。今日所見樂府詩選本收「徒歌之謠」,「古辭」劃歸「漢樂府」,使用「古辭」、「漢(魏)古辭」、「古樂府」、「漢樂府」等稱名以及學人對「漢樂府」詩學的把握與認識,即是漢以迄明「漢樂府」輯理情況的承續與反映。

  本研究乃梳理「漢樂府」之輯集整理歷程,揭示「漢樂府」做為文學史、古典詩史、樂府詩史的重要組成,有關它的作品全體以及稱名之確立,並非自漢代以來即如此,實際上,它是在史書、詩集以及詩論三者交互影響而在長時段發展中逐漸累積成形的詩歌語彙。

 

圖一:出土漢代陶俑(謝秀卉攝)
圖一:出土漢代陶俑(謝秀卉攝)

 

原文出處:http://ccsdb.ncl.edu.tw/ccs/image/01_038_002_01_01.pdf 

謝秀卉 約聘教師 | 教務處共教國文組

謝秀卉,教務處共教國文組約聘教師。研究領域為古典詩、民俗學、明清詩話、中國神話傳說、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