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憶 助理教授 | 教育學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近年研究領域為協同學習之教學設計、課堂觀察、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材設計。
【本篇報導由教育學系 林君憶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本研究採語料庫輔助論述分析,探究日本中學校(即國中)三年級理科教科書「生命的延續性」單元設計,部分參照臺灣教科書內容,探討教科書設計於教改脈絡下之意涵。研究發現,日本單元課程設計融合目標與歷程模式,豐富多元的元件引導學生探究與學習,以相互呼應的《?》和《!》展開學習軸線。連結日常生活情境,且提供大幅攝影圖片讓學生有親臨現場感,鼓勵學生觀察、討論。內文使用較少的專有名詞和更多樣驅動學習表現的動詞,鼓勵學生探究以獲得概念理解,再活用理解來思考新問題。教科書創造運用科學概念與探究的情境,以解決問題、適應社會作為學習脈絡;學生成為探究社群裡知識的建構者與問題解決者,教師則從旁協助運用科學探究方法學習概念、知識與技術。單元結束後學生再進行小型自由研究深化學習、提升興趣。教材提供支持課程改革實踐之完整、穩定且普及的教學鷹架,有利於師生創造課堂探究對話的新經驗。
教科書是學校教育重要的資源。讀冊(tha̍k-tsheh)在教育部臺灣閩南語辭典釋義有念書,也有上學、上課的意思;而教冊(kà-tsheh)是教師的主要工作,教導學生書上的各種知識。教科書的角色認同為呈現學校教育應習得的知識,教師傳授知識,而學生吸收知識。然隨知識普及、全球化與人工智慧發展,個人生活工作或公民決策,皆需複雜思考分析、共同探究、問題解決能力。教育目標轉以協助學生覺察問題、溝通討論、運用策略在情境中實踐,提升學習遷移機會。自然科學領域新課綱重視探究與實作,但現場面臨與過去教學習慣衝突的挑戰。
本文探究教科書如何透過論述創造不同於以往的學習脈絡,驅動與理想課程更接近的課堂活動?教改脈絡下,教科書如何作為師生的關鍵學習資源,提升新課程品質?本研究以日本中學校(即國中)理科教科書「生命的延續性」為對象,使用論述分析輔以語料庫工具參照臺灣教材。主要發現:
教科書不只傳遞內容,也驅動課堂裡的活動,進而強化既有或形塑新學習文化。本研究用語料庫輔助論述分析,在理性分析與反思詮釋中,激發自身對教科書、學習活動、教師和學生角色等面向的固有想法的覺察,看見不同設計取向潛藏的社會價值與教改脈絡。研究發現教科書能意圖驅動學習者角色認同—運用科學思考進行探究活動的知識共構者、問題解決者、發現科學推動社會進步的探索者。教科書設計為教育改革實踐的關鍵之一,能創造新的實踐脈絡、提供普及的鷹架,有利於師生共構課堂探究實作的新經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近年研究領域為協同學習之教學設計、課堂觀察、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材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