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氣候變遷下的小農調適與遷移行為: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地方觀點

氣候變遷下的小農調適與遷移行為: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地方觀點

文章資訊
關鍵字

【本篇報導由地理學系  莫家俊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氣候變遷影響小農戶在多尺度上的調適反應與移動模式。本研究採用歸納法,觀察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安江省(An Giang)的小農,比較不同環境與氣候相關壓力因素對有或無外移家庭成員的家庭,以及不同收入水準家庭在兩個農村鄉鎮的影響。研究團隊探討調適行為與人類移動模式在(跨地域)家庭日常生計中的作用。本研究採用了混合研究方法,包括對兩個農村社區的家庭(N=106)進行生計調查,隨後進行兩次焦點團體討論、非結構化深度訪談和次級數據分析。研究發現,人類流動性、調適行為和氣候變遷在複雜的關係網中相互交織。在移民家庭和非移民家庭之間,未發現氣候調適行為和影響的明顯差異。因此,將遷移視為調適失敗或適應形式的典範無法充分解釋本研究的發現。然而,不同收入群體之間存在差異。相較於其他收入群體,中等收入農民受氣候相關災害的影響尤為嚴重。此外,人口移出、人口老齡化、上游水電開發以及 COVID-19 封鎖措施給小農的生計帶來了重大挑戰。這些多重壓力因素的複合效應顯示,人類流動、氣候變遷和調適模式應被視為「棘手問題」來處理。


  

  全球氣候危機影響小農戶的調適行為和遷移方式,進而對其生計造成多層次影響。這對全球生計、糧食安全、社會經濟穩定、健康和個人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可能導致遷移和流離失所現象加劇。然而,氣候變遷是否直接迫使人們放棄家園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氣候變遷與人類遷移的關係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我們是否應該將人類流動模式(包括遷移)視為複雜而非線性的,並將其視為一個棘手的問題?「棘手」問題在此被定義為其複雜性和模糊性,使其難以識別並與其他相互關聯的問題區分開來。此外,解決此類問題往往面臨重大挑戰(Jentoft & Chuenpagdee,2009)。

  這一議題至關重要,因為許多政策報告、媒體報導以及部分科學研究預測,未來將有數百萬甚至數十億「氣候難民」。但這些敘述是否真正反映現實?為探討這一根本性問題,研究團隊以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安江省的農村社區做為研究場域,採取地方社區視角進行剖析。本研究題為《湄公河三角洲的氣候變遷適應回應與人類流動:越南安江省農村家庭的本地視角》發表於《人文與社會科學通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專欄,從湄公河三角洲的本地社區的視角探討了這一緊迫問題(圖1)。本研究聚焦越南安江省的農民,考察了不同環境壓力如何影響有無遷移成員的家庭,以及兩個農村公社中不同收入水準家庭的因應差異。 

圖1:越南安江省的研究區域
圖1:越南安江省的研究區域
 

  湄公河三角洲常被描繪為氣候變遷的熱點地區。許多研究指出,當地農民最終將因氣候影響下的惡劣環境而被迫遷移至城市地區。儘管本研究的受訪者(N=106)曾在三角洲經歷了兩次近期乾旱(2015-2016 年和 2019-2020 年的歷史性乾旱;見圖2),但將環境變化的所有驅動因素都歸因於氣候變遷是具有誤導性的。實際上,影響當地環境與農民遷移決策的因素是多重且交織的,包括上游水電開發、非法採砂、土地開採與地層下陷、政府政策、農業集約化等在內的多種因素,人為與制度性因素對環境變化產生了影響,進而影響了遷移決策。在此背景下,相較而言,氣候變遷並非小農決策遷移的首要動力。

圖 2:調查受訪者對2015–2016年及2019–2020年乾旱事件嚴重程度的主觀評估

圖 2:調查受訪者對2015–2016年及2019–2020年乾旱事件嚴重程度的主觀評估

 

 

  另外,研究團隊比較了移民家庭(即有移民成員的家庭)和非移民家庭(即無移民成員的家庭),重點分析這兩類家庭如何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他們採取了那些調適氣候變遷措施。研究結果顯示,移民身份並沒有顯著影響家庭如何經歷與氣候相關的災害或他們所採取的調適措施。例如,分別有90.2%和86.3%的非移民家庭表示,他們不太可能因為氣候問題移民到城市或其他農村地區。在有移民成員的家庭(n = 47)中,對於這些家庭成員是否會永久移民或最終返回他們的村莊,意見不一。

  此外,研究團隊亦觀察到,與其他收入群組相比,中等收入農民面臨與氣候相關災害的挑戰更大。這種差異可歸因於他們獨特的脆弱性,例如缺乏調適所需資源,以及對氣候敏感農作物的依賴。而人口外移、人口老化、水電開發及COVID-19封鎖等問題使小農的生計更加複雜。這些相互關聯的壓力因素,形成了一個經濟、社會和環境因素共構的多面向的情境,顯示出應對氣候變遷、人類流動性和調適策略需要採取一個綜合的方法。承認這些問題是複雜的「負面」問題至關重要,因為它們需要考慮到受影響社區內的相互依賴性和動態的創新解決方案。

  在本的研究中,研究團隊並不認為氣候壓力因素與家庭的遷徙模式及調適策略無關。相反的,研究團隊認為這些模式與反應最好透過結合當地觀點與更廣泛的結構性決定因素的批判性觀點來加以理解。儘管氣候變遷無疑會影響人類的遷移模式,包括遷移決策,但研究團隊主張更細微的理解方式。研究團隊認為,與其簡單化地陳述這種關係,不如透過更具批判性的學術研究來揭示其中的複雜性。

 

原文出處:
Bayrak, M.M., Van Hieu, T., Tran, T.A. et a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responses and human mobility in the Mekong Delta: local perspectives from rural households in An Giang Province, Vietnam. Humanit Soc Sci Commun 10, 344 (2023). 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3-01817-5

莫家俊(Mucahid Mustafa Bayrak) 副教授 | 地理學系

為本校地理學系的副教授。過去十年來,他以政治生態學的觀點,從事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原住民及在地社區發展議題的研究。他的研究興趣亦包括永續觀光管理、氣候韌性與傳統生態知識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