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榶 博士生 | 國文學系
現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研究專業為現當代文學,並以海外華文文學為主。
【本篇報導由國文學系 王子榶博士生提供】
本文以海凡(1958-)之馬共小說為對象,關注文本對馬共歷史的重新審視與反思。身為前馬共黨員且為基層游擊兵,海凡以雨林鬥爭的經驗寫出「此時此地」的歷史真實性,建構「小寫」歷史。且海凡之馬共小說承續中共自建國以降的革命文學體系,更可溯源至二、三〇年代所時興的「革命加戀愛」文學類型。
本文主張,海凡的馬共小說有別於前人對革命文學著重於宣傳、教育、鼓舞之正面用意,反而道出馬共士兵在革命晚期(七〇年代至八〇年代)對現實的茫然與焦慮,使共產黨員褪去神化的假象,勾勒出更複雜、多樣的凡人形象。在雨林革命的晚期,其文本更跳脫「革命加戀愛」的三種敘事模式,反應馬共士兵於革命晚期開始對理想與激情產生懷疑、個人主義繼之而起的現象。文本展現個人與集體的辯證,更凸顯其作為革命文學的特殊性。
出生於新加坡的海凡(1958-,本名洪添發),以其雨林鬥爭時的所見所聞為基礎,書寫「此時此地」的部隊生活,用一種在風雨過後對馬共歷史的回望的角度,進行檢視與反省。他的作品既表明革命者的理想與激情,亦道出革命時期所面臨的困頓與苦難;既符合武裝鬥爭時期作為宣傳教育、鼓舞士氣之用的積極態度,也呈現革命末期失去歷史使命、理想終將幻滅的茫然與焦慮。本文將從「革命加戀愛」的關係,討論馬共小說的革命理想與激情以及個人主義的欲望兩者之間的衝突。
雨林抗戰的特殊經驗中,「飢餓」是馬共書寫的一大議題。海凡旨在揭露游擊隊在山林中鬥爭艱苦無援的情景,並用愛情取代革命精神,成為支持馬共成員堅持鬥爭的食糧,抗戰面臨的飢餓危機,成為愛情的契機。經由愛情的生成,使生理/心理的飢餓得以飽食,滿足生的欲望,以繼續革命。革命的神話性逐漸被解構、革命的理想也開始變形,革命者由對烏托邦的嚮往,轉而尋求個人情感的支持。飢餓不再是考驗精神與肉體的砥礪石,只顯現雨林革命真實、殘酷的樣貌。正如馬共於鬥爭中看不見理想未來,眼前的痛苦卻愈加鮮明。因此,愛情關係才能越過革命激情而大肆彰顯。
此外,海凡書寫殘缺身體,呈現雨林戰爭的殘酷與真實;也關注女性角色於革命時期的生理狀況及婦女病,在游擊隊中影響革命工作,成為被攻訐的身體。將殘缺身體與愛情結合,將國族敘事還原至個體層面,藉殘缺身體與愛情的指涉,開展集體意識與個人欲望的衝突,帶出集體與個人的反思。革命者的激情不斷在雨林鬥爭的挫敗中外損,內部又受集體主義的壓制,革命能量無法補充反而大量耗損。內、外部因素最終導致馬共對革命理想的想像失去動能,於是迎向逐漸僵化乃至革命失敗的結果。為解除悵惘若失的困境,革命者開始探索個體意志,「小我」逐漸放大、「大我」逐漸萎靡。當革命的崇高地位不復存在後,愛情繼而成為一種救贖的可能,同時也消解掉了馬共的政治性與宏大歷史敘述。
馬共於革命目標不明確、激情與理想幻滅的游擊鬥爭中,導致革命者逐漸開始思考革命情懷與個人情意之間的關係。在集體主義的光環褪去之後,隱沒在革命理想之下愛情則因應而起,或者是說,個人情感的私領域敘事進而填補馬共歷史的合法性/正當性以外的敘事。海凡延續現實主義的書寫傳統,反映底層革命者的悲痛、茫然與焦慮之感。透過描述革命與愛情的對立、消長關係,進而開啟集體與個人、信仰與情感的反思。亦透過對群己關係的思考,揭示馬共內部的矛盾與問題。
原文出處:
王治平(2023)。飢餓、斷肢與污穢的情愛-海凡小說中的馬共經驗。中國現代文學,(44),205-21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6844238-N202402060011-00010
現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研究專業為現當代文學,並以海外華文文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