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誰的社區?多族群脈絡下的馬來西亞社區型旅遊與在地認同之爭

誰的社區?多族群脈絡下的馬來西亞社區型旅遊與在地認同之爭

【本篇報導由地理學系  莫家俊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社區型旅遊(Community-based tourism, CBT)強調永續性、在地參與以及社區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學術界對於「在旅遊目的地中,何謂一個社區」的討論與批判仍然有限。在馬來西亞的大漢山國家公園(Taman Negara),不同族群居民對「社區」及其邊界有著顯著差異的理解。馬來人、馬來西亞華人以及原住民巴特克人(Orang Asli Batek)對於誰才是「原住民」、誰才是「在地人」、以及誰才是國家公園真正的主人社區,皆有相互矛盾的主張與認知。這些邊界的認知往往帶有強烈的政治性;因此,當某些群體被官方劃分為邊緣時,會感受到威脅。「社區」界線的模糊性,使得治理以及對社區型旅遊的評估變得相當困難。本文建議應避免預先定義社區,而是在CBT的規劃與研究中,納入社區邊界的流動性與異質性加以考量,以更貼近真實的在地脈絡與權力關係。


 

  社區旅遊(CBT)強調永續性、在地參與及最大化社區效益。此模式已獲得全球旅遊學者與從業者的高度關注。社區旅遊的核心在於強調社區的主導地位——應由社區自主參與、決策、獲益,並投入相關活動(包括社區保育)。最終,社區應自行決定透過參與社區旅遊欲達成的目標。

  然而核心問題在於「社區」的界定標準尚不明確:誰被視為社區成員?成員與非成員的判別依據為何?何者可歸類為原住民?何者被認定為在地居民?外來居民需定居多久方能融入社區?此議題遠比表面複雜;在同一村落或地區內,不同個體對社區的認知往往存在分歧,包括誰屬於「我們群體」以及誰應被排除在外。

  身為社區旅遊規劃者,該如何界定社區成員範圍?這正是莫教授發表於《旅遊地理學》(Tourism Geographies)期刊的研究核心議題,論文題為《社區旅遊中的社區評估》。

  研究地點位於馬來西亞半島面積達4,343平方公里(圖1)的大漢山國家公園保護區。馬來語「Taman Negara」意為「國家公園」,作為全國第二大生態旅遊目的地,該公園每年吸引約一萬名遊客造訪。

  當地社區由多元族群組成,包含馬來人、馬來西亞華人及原住民巴特克人。此多元民族結構造就豐富的文化、宗教與生活樣貌,各族群仍維持著鮮明的民族界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族群在旅遊相關企業的管理與營運中扮演著截然不同的角色。

  儘管社區主導旅遊對國家公園的生態旅遊至關重要,但此脈絡下「社區」的定義仍存模糊空間。究竟是指原住民巴特克族、同樣被視為馬來西亞原住民(Bumiputera)的馬來族,還是對旅遊業發展貢獻卓著的馬來西亞華人?本研究顯示,這三個群體皆可視為「社區」的一部分,儘管當地居民對此議題持有諸多有時相互矛盾的觀點。

圖1:研究區
圖1:研究區

  

  本研究採用的理論基礎為扎根理論。田野調查於2014至2019年間進行,第一作者分別於2017年1月、2017年8月及2018年5月三度駐留大漢山國家公園(每次駐留約兩週)。透過深度訪談與民族誌研究方法,研究團隊長期深入三組成員群體,全面理解其對社區旅遊的觀點,更重要的是探究「身為社群一員」的實質意義。

  研究成果彙整於圖2,研究團隊從在地視角批判性反思「社區」概念。原住民巴特克人(亦屬「奧朗亞斯里」族群)視自身即為社區核心——他們作為該地區的原住民,已在國家公園生活數千年,其文化、宗教與生活方式與周遭森林及生態系統緊密相繫。然而,他們與馬來居民就「原住民身份」的定義產生衝突(原住民身份爭議),因為馬來族與巴特克族皆自認是原住民,且是社區的正當成員。與此同時,馬來西亞華人則以「在地性」界定社群成員資格。他們主張任何認同本地的人皆可成為社群一員,強調在地認同高於種族或原住民身份。此觀點導致社群邊界產生分歧,進而加劇與馬來族及巴特克人的衝突(在地性爭議)。這些對社群的不同詮釋,可能對社區旅遊的成功造成威脅。

圖2:大漢山國家公園不同族群對「社區」及其邊界的詮釋差異

圖2:大漢山國家公園不同族群對「社區」及其邊界的詮釋差異

 

  作為社區為本旅遊規劃者,必須理解社區邊界的流動特性,並避免對社區構成要素進行僵化定義。若旅遊政策偏袒特定群體而排斥其他身份認同,可能導致某些群體感到被邊緣化,進而引發不信任與敵意。唯有接納社區認同的複雜性,方能建立更公平的旅遊治理模式,尊重各群體與土地間獨特的連結。此種做法終將豐富旅遊體驗,並增進社會凝聚力。

  這種理解不僅對馬來西亞的大漢山國家公園至關重要,對全球眾多社區旅遊(CBT)倡議同樣關鍵。本文提出的社區模型(圖2)為CBT規劃者提供了一項重要工具,用以探索不同群體對社區的認知差異,並分析潛在的衝突領域。唯有認清並處理這些多元解讀,無論如何界定社區概念,CBT才能真正實現以社區為本的目標。

 

原文出處:Fan, K. H. F., Ng, S. L., & Bayrak, M. M. (2021). Appraising the community in community-based tourism. Tourism Geographies, 25(2–3), 594–614. https://doi.org/10.1080/14616688.2021.1943702

莫家俊(Mucahid Mustafa Bayrak) 副教授 | 地理學系

為本校地理學系的副教授。過去十年來,他以政治生態學的觀點,從事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原住民及在地社區發展議題的研究。他的研究興趣亦包括永續觀光管理、氣候韌性與傳統生態知識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