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首頁 / 人文社會 / 關鍵時刻的平常心訓練

關鍵時刻的平常心訓練

文章資訊
關鍵字

【本報導由體育學系 洪聰敏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運動心生理學實驗室主持人,洪聰敏研究講座教授,從二十多年前在美國馬里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便受邀擔任美國陸軍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所(U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之研究員,研究狙擊手之抗壓能力議題。回國後持續以認知神經科學手段從事精準運動技能(像高爾夫、棒球投球、網球發球、籃球罰球、射擊與射箭等)之最佳心理狀態研究。由於精準運動較不受身材與體型的影響,是我國在國際間較具競爭力的奪牌項目。然而這一類技能在出手前那一小段時間最容易讓運動員會因壓力太大而胡思亂想、失去專注而造成在關鍵時刻失常。過去,教練常常告訴運動員以所謂的平常心來面對這些關鍵時刻的壓力,但是要在比賽時採用平常心卻是相當的困難,因此,透過腦波的測量,進而教導運動員學習控制腦波,成為一個具體並有效的心理控制方法。本實驗室發現數個與優異運動表現有關的腦波成分,透過神經回饋訓練幫助運動員控制這些腦波,有助於提升其運動成績。使得心理狀態的控制變得更具體且可測量,讓所謂的平常心不再是說得容易做得難的事了。透過心理狀態的控制,使人們具有可以應用至其他高壓力關鍵時刻(例如演講、手術、軍人或警察出任務)之潛力。


 

  越來越多教練及選手都提到,比賽的關鍵時刻,心理層面的穩定是能否拿下最後勝利的關鍵。以國人最熟悉的棒球為例,假設你是一位投手,在九局下半只差一顆好球便能拿下比賽的勝利,在這個一翻兩瞪眼的時刻,你還能保持平常心,拿出該有的表現嗎?

  運動心理學是探討人類進行運動時的心理歷程變化,具象化地使我們瞭解如何改善運動表現的學科。而將運動心理學透過先進的腦造影技術,把抽象的心理構念變成具體可以測量的標的,是這個學科未來的趨勢。

解開心理抽象的屏障,將大腦運作具體化

  大腦究竟與「平常心」有什麼連結呢?大腦中,神經訊號的傳遞是人類訊息處理的根據。而這樣的心智活動可以透過記錄腦波(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而得知,比如訊息處理的先後順序或活化的腦區等等。比對在進行不同事件下的腦波活動並淨化複雜的訊號之後,便可建立起大腦活動與運動員表現下心理狀態的橋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運動心生理學實驗室的研究團隊透過比較運動選手在執行表現前的腦波活動,成功地發現數個與運動表現有關的腦波成分,包括額中葉的theta波、感覺動作區的感覺動作節律以及左右前額葉區alpha波的相對活動。這些特定腦區的腦波成分與專注力控制、情緒與動機調節等作用有關。透過一系列系統性的腦波研究,配合先進的神經回饋訓練(EEG neurofeedback training, EEG NFT),成功地訓練高水準運動員控制腦波並促進他們的運動表現。


控制腦波活動,讓你奪回心態調整的控制權

  神經回饋訓練是一種大腦訓練 (Brain training),藉由腦波為媒介,讓生物體能透過即時的腦波訊號來得知當下的心理狀態。經由分析發現了專家選手相較於一般人更能在動作表現執行前的關鍵時刻讓大腦的感覺動作區處於一個低活動的狀態,代表負責處理動作訊息的區域以一種高效率且低干擾的模式運作。如此平穩且特化的腦區活動可以反應運動員當下心理上的流暢與專注,這樣的狀態是不是符合所謂「平常心」的概念呢?

  不僅如此,研究團隊更進一步透過神經回饋訓練來教導運動員學習控制最佳心理狀態。研究發現,八次的神經回饋訓練不僅提升高爾夫球員的推桿表現,大部分的選手也都表示神經回饋訓練幫助他們更瞭解如何調節心理狀態並提升進入「平常心」的機率。更有選手表示,在經由訓練後的比賽中,打出個人生涯最佳成績。這些證據顯示,將抽象的「平常心」轉化成具體的「腦波控制」是可行的,且有很大的應用潛力。尤其目前處於2020奧運備戰的關鍵時刻,我們相信運動科學的研究成果能幫助臺灣體壇更上一層樓,擦亮臺灣在國際間的招牌。

 

原文出處: 

  1.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0413200.2013.855682
  2. https://journals.humankinetics.com/view/journals/jsep/37/6/article-p626.xml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69029216303193
  4. https://peerj.com/articles/6777/?utm_source=TrendMD&utm_campaign=PeerJ_TrendMD_0&utm_medium=TrendMD
  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1051115300429

 

洪聰敏 研究講座教授 | 體育學系

洪聰敏博士曾當選八屆桌球國家隊員,於1996取得美國馬里蘭大學運動心理學哲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運動心生理學實驗室主持人、美國國家人體運動學院院士、國際運動心理學會會士、國際乒乓球總會運科暨醫學委員。曾任科技部教育學門共同召集人、國際運動心理學會財務長。 洪博士的研究領域聚焦於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以認知神經科學取向探討身體活動與認知功能、以及運動表現之大腦特徵與控制等議題。 目前洪博士為Peerj (SCI) 領域編輯、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SSCI/SCI)、 Frontier in Psychology(SSCI)、Scientific Reports (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Scopus)等期刊之編輯委員,也擔任超過20本SCI/SSCI高影響力期刊之審查委員。 學術研究之外,洪博士自1999年起投入優秀運動員心理訓練及諮詢的工作,擔任臺灣參加亞運與奧運等國際重要賽會之運動科學小組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