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塑膠的全球分析與控制措施策略的影響
114年07月10日
【本篇報導由生命科學系 沈林琥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塑膠污染是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全球環境危機。這項研究對全球海洋塑膠污染的現狀進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團隊檢視了全球塑膠產量的數據、各國每年排入海洋的塑膠量估算數據、按海洋盆地劃分的表面塑料質量、排放到海洋的全球塑料廢棄物的比例、來自最大排放河流的海洋塑料的比例、表層海洋中的微塑料,以及世界表層海洋中的塑膠物質和顆粒。研究團隊的分析揭示了令人震驚的趨勢,例如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塑膠產量顯著增加,預計到2050年自然環境中的塑膠廢物將累積高達120億噸。此外,本研究顯示超過1000條河川佔全球年排放量的80%,其中亞洲的塑膠排放量估計最高,其次是非洲、南美洲、北美、歐洲和大洋洲。此外,本研究結果表明,海洋塑膠廢物的最大貢獻者是大塑膠、中塑膠和微塑料,以顆粒數計算,小型微塑料在海洋表面塑膠中占主導地位。廢塑膠的回收再利用,實踐了回收永續發展的概念,抵消了環境中的碳排放,並有可能獲得更多的碳信用。本研究結果強調,迫切需要全球協調努力,減少塑膠廢棄物並防止對海洋的進一步危害,將回收和再利用策略作為綜合控制措施的關鍵組成部分。 研究團隊對全球海洋中的塑膠污染狀況(如圖1)及其控制措施策略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指出,自1950年代起,全球塑膠生產顯著增長,這些塑膠最終進入海洋,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尤其是微塑膠污染成為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這些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被海洋生物誤食後可能進一步進入人類食物鏈,對健康造成潛在風險。 本研究分析了污染的主要來源,超過1000條河流佔全球80%的塑膠廢物排放,其中亞洲的排放量最為顯著。此外,海洋中的塑膠污染不僅來自於宏觀塑膠(如塑膠瓶、漁具等),還包括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微塑膠,例如個人護理產品中的微珠以及合成纖維衣物清洗產生的塑膠纖維。這些塑膠隨著洋流聚集,形成了巨大的海洋垃圾帶,如太平洋垃圾帶,其對生物多樣性帶來深遠且嚴重的影響。研究指出,塑膠顆粒可以吸附環境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包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這使得這些污染物被生物攝入後會進一步對生態系統產生複合污染效應。例如,海洋生物攝入塑膠後,可能導致消化系統受損、生長受阻,甚至死亡。而這些受塑膠污染的生物最終被捕獲,進一步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為了解決海洋塑膠污染問題,研究團隊建議必須在全球層面採取多元策略,包括減少塑膠的使用、強化回收系統、推動替代材料的研發與應用等。同時,強調提升公共意識以及教育在減少塑膠污染中的重要性。政府和國際機構應該頒布更嚴格的法律法規,來控制塑膠廢物的產生與排放,並推動回收和可再利用技術的發展。此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應考慮產品的全生命週期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塑膠包裝和推動產品的可回收性。 最後研究團隊呼籲國際間須加強合作,因為海洋塑膠污染是一個跨國界的環境問題,單一國家或地區的努力不足以徹底解決該問題。強化國際協作、制定全球性的減塑政策以及科學研究的投入是控制塑膠污染的關鍵。本研究不僅提供了詳細的數據分析,還為決策者提供了應對塑膠污染的科學依據,旨在減少塑膠對海洋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的影響。 圖1:2019年全球海洋微塑膠濃度。此圖利用不同的形狀和色調來描繪不同水平的表面海洋微塑膠濃度:紅色菱形表示非常高的水平(10件/立方米或更多),橙色方塊表示高水平(1-10件/立方米),黃色圓圈表示中等水平水平(0.005-1件/立方米),綠色三角形表示低水平(0.0005-0.005件/立方米),紫色倒三角形表示非常低水平(0.0005件/立方米或更少)。(NOAA 2022)。 原文出處: Yu R-S, Yang Y-F and Singh S (2023) Global analysis of marine pla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control measure strategies. Front. Mar. Sci. 10:1305091.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3.1305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