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合作與對話是發展教師科技融入教學專業的重要途徑
112年10月08日
【本篇報導由師資培育學院 葉怡芬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當在發展教師的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知能(TPACK),「從設計中學習(learning by design)」是常被用來引導教師與其他專業老師一同學習的方法。儘管合作對話能有效調節教師於設計過程中的學習,但學界仍尚未有教師設計對話中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知能的文獻探討。本研究透過系統文獻搜尋,找出11篇探討教師合作對話之TPACK研究,進而檢視研究者如何建構與分析教師對話以及整合其研究成果的方式。分析結果顯示,研究者主要利用四種策略來建構與刺激教師合作中的對話,大部分的研究多採編碼與計數的分析方法來展示教師合作對話中TPACK子知識之呈現,以及知識建構過程或對話進行的動能。這些研究多提供設計過程效能之初步證據,很少是根據教師於課室教學或設計成果過程所改變的經驗性TPACK進行的分析探討。本研究進而提出一個強調教師個人或是團體TPACK的雙向交流概念架構,此架構希望能讓研究者重新注意到教師TPACK發展應透過個人、團體、與實踐相互涵養,才能事半功倍相輔相成。 隨著科技的進步,可用來輔助教學的科技工具也日新月異,但真實地應用科技來輔助教學並提升學習成效,仍端賴教師對科技應用於其學科教學的掌握程度。在教師專業過程中,「從設計中學習(learning by design)」是常見的方法,主要是教師透過「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學習並提升專業。而如何能讓專業教師願意投入?並且如何確保專業成長過程能對教師產生意義,回饋在教學品質中?這都是重要的研究問題。 三人行必有我師,教師本身對雙方可以是絕佳的學習資源,例如共同備課與授課過程中,教師小組間的對話除了有助優化教學成果,過程中教師互動與觀摩都能更加深化教師的專業。不過,教師的專業分享與回饋是動態的,對話過程其實很難被系統性地收集與分析,故透過共備進行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也相對較少。 本研究透過系統文獻探討(systematic review),在一千多篇探究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知能(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的研究中,找出利用合作設計過程(collaborative design process)探討合作對話(collaborative discourse)的研究,找出共11篇研究進行文獻分析,希望能了解以合作對話促使「從設計中學習」發展教師TPACK研究設計與研究發現。 文獻探討的結果以研究背景(如:發生國家、參與教師背景)、對話教師的動員與組織(如:教師團隊組成、設計產品、對話平台)、鼓勵合作對話手段、對話分析的研究理論架構與方法等,整理出相關研究中教師對話內容、合作歷程、有關TPACK的培育啟示等。分析的過程中,也找出透過合作對話發展高效能團體TPACK(collective TPACK)的策略,包含在討論前提供有意義的教學、建立對話目標、引導教師討論與分析所設計之教學產出、促進反思等。 本研究建立在分析與爬梳在設計合作過程中透過對話發展TPACK的相關研究,再以教師學科教學知能(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為原則重新思考教師TPACK的發展,進而提出「以合作豐富化TPACK的架構」,點出教師在設計科技輔助之教學過程中會經歷教師合作對話,過程中就會有團體TPACK與個人TPACK的相互回饋與成長,而真實實踐所涵養的TPACK (enacted TPACK),也是能持續優化團體與個人TPACK發展的重要成長因素。 原文出處:Yeh, Y. F., Chan, K. K. H., & Hsu, Y. S.(2021).Toward a framework that connects individual TPACK and collective TPACK: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PACK studies investigating teacher collaborative discourse in the learning by design process.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171, Article 104238.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21.10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