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老年父母的照顧者-成年子女的角色轉換
110年12月09日
【本篇報導由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吳志文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本文探討華人重視的孝道信念是否能透過代間多重時空框架經驗整合(簡稱多框架整合)能力作用,進而提升成年子女對代間照顧者角色產生認同的中介運作歷程,華人子女在邁入成年並為人父母的生命階段後,由於經歷了與父母早期在自己兒時所肩負的角色職責與適應挑戰,所以能更成熟且重新理解自己與父母在多個時空場景下的生命經驗,理性看待彼此之間角色的轉變。研究發現,成年子女的代間多框架整合能力不僅會受到孝道價值觀的影響,同時也會進一步影響成年子女對於自己即將成為代間照顧者的角色認同。 臺灣在2018年已經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數超過14%。隨著老年人口數快速增加,保障高齡長者的生活福祉,已是臺灣日益重要的社會議題。在重視孝道文化的華人社會,父母慈愛、子女孝敬的家庭倫理即鮮明地刻劃出華人親子代間互動的傳承模式。相較於臺灣社會近年來在高齡政策投入大量心力與經費,試圖從社會福利層面健全正式的照顧體系,家庭中親子代間的孝道倫理仍被認為是保障老年族群生活福祉至關重要的核心。雖然同住並不代表子女就能提供理想的照顧資源,但實徵資料顯示「與子女同住」仍是大多數臺灣退休老年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居住安排方式,這足以說明大多數老年人希望能由成年子女陪伴、照顧自己的老年生活。 本研究中,有一個特殊的概念叫做「代間多重時空框架經驗整合能力」。代間框架是指成年子女辨識、界定、理解自己與父母之間關係的認知結構,由親子雙方過往至今許多不同時空場景與角色職責的互動經驗所累積建構而成。而代間多重時空框架經驗整合能力是代間框架概念的深化,指的是華人子女在邁入成年並為人父母的生命階段後,由於經歷了與父母早期在自己兒時所肩負的相同角色職責與適應挑戰(例如工作職場與經濟的壓力、家庭內外多重身分間的衝突等),所以能夠用更成熟且感同身受的嶄新認知觀點,重新理解自己與父母在多個時空場景下的生命經驗,豐富且整合地看待彼此之間的關係角色。本研究的結果指出,成年子女會藉由自己代間多框架整合能力的提升,而對父母即將反轉成為被照顧者角色進行正向解讀,以及對自己即將反轉成為照顧者角色予以接納,並能夠對代間照顧關係角色的反轉開展出新的體悟,因而更加肯定、認同自己身為子女應當善盡保障父母老年生活福祉的照顧者角色。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孝道信念能夠在華人家庭中發揮提供老年長者照顧與支持的功能。而且,這些歷程會隨著照顧對象為父親或母親而有所差異,這可能是與父親與母親在傳統華人家庭中不同的親職角色框架有關。 簡言之,本研究的發現突顯出家庭具有提供照顧與支持的功能,而且從嬰孩到老年終其一生都可從家庭獲得安全的保障與心靈的慰藉。家庭具有不同的生命週期,雖然每個階段家庭都可發揮照顧與支持的功能,但是功能作用的形式與方向卻會隨階段的轉換而發生改變。兒少時期子女主要是在父母的呵護與庇蔭下成長茁壯,而當子女到了盛壯之年也是父母正逐步邁入衰弱老年之時,親子代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關係開始發生反轉,由子女反哺、保障父母老年的生活福祉,肩負起家庭中提供照顧與支持的角色職責。 原文出處: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7285186-202009-202009230008-20200923000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