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隱喻與思想
114年09月10日
【本篇報導由華語文教學系 陳寅清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列子‧周穆王篇》共收錄八則寓言,對於人類各種精神現象,如催眠、白日夢、失憶、錯覺、神智錯亂等心理現象皆有精彩著墨,內容涵括夢的實證經驗及宗教哲思諸面向,意涵繁複多元,值得深入探討。本文以當代西方“概念隱喻”的新視角及“意象基模”的解析架構,結合中國傳統文本研究之成果,解析《列子‧周穆王篇》的八則寓言及篇章意旨。盼藉由概念隱喻理論具象化、系統化的解析方式,釐清“夢經驗”、“隱喻語言”與“道家思想”三者之間盤根錯節的關聯;並盼藉由會通中西的研究方法和視角,探索中西思維模式之異同,促進深度的文化交流與會通。 “概念隱喻理論”為當代語言學與認知心理學的跨領域研究成果,以具象化、系統化的方式,釐清隱喻與思想之間的關係。“概念隱喻理論”以人們生活中的感官經驗為“來源域”,以抽象概念為“目標域”,截然劃分二域之界限與單向的映射關係。此理論架構以科學性、分析性的模式,使隱喻的意涵走向形式化、明確化。對於西方人來說,不失為一種探索、理解道家神祕思想與語言的途徑。事實上,本文以該理論所列舉的諸項人類隱喻基本模式來解讀《列子‧周穆王篇》的寓言故事架構和隱喻元素,包括以“路徑基模”分析周穆王神遊西極之旅中起點、終點、方向和途徑的隱喻元素;以“等級基模”解讀古莽、中央、阜落三國的評比意義;以“動覺基模”詮釋華子病忘寓言中的情節張力;或以“循環基模”解讀秦人迷惘之疾,及燕人返鄉寓言中的返樸歸真思想。意象基模理論,大抵皆能將各寓言的主旨和架構清晰地勾勒出來,幾可呼應概念隱喻理論所倡議的:隱喻為人類普遍性之思考模式的觀點。 近年新興的AI人工智慧,企圖藉由大數據資料庫,進行蒐集、分析、模擬、建構人類諸種語言和思維型態的基礎模式;影響所及,研究中國思想的西方漢學家如森舸瀾等,亦持續透過「意象基模」的研究,探進文學、哲學、歷史、藝術、宗教、語言中的人文領域,試圖解析人類文化中的諸種奧妙。此一研究面向,於今方興未艾,影響層面似乎愈來愈廣泛。本文先藉由當代西方的隱喻基模,以西方習慣的理解模式來說明《列子》思想,旨在促進中西思想的會通與交流;而在此文化會通的過程中,彼此的異同亦逐步朗現。道家模糊的、歧義的、神祕的隱喻語言,或許缺少如西哲對事物予以嚴格分類的明確性,然而中國道家“取同不取異,取合不取分”的思維取向,或許正是中國思想異於西方的根本殊異,藉由彼此交流和比對的過程,方能漸進地揭示開來。而對於彼此的異同與思維特徵的認識與理解,亦為促成深度文化溝通與交流所不可或缺的過程。 原文出處: 陳寅清(2023)。夢、隱喻與思想:從意象基模解析《列子·周穆王篇》之夢寓及篇章意旨。《嶺南學報》,復刊第二十輯,頁37-70。https://commons.ln.edu.hk/ljcs_new/vol20/iss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