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發海洋環境負責任行為:Kolb學習環的應用
114年07月10日
【本篇報導由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 葉庭光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海洋廢棄物是當前海洋治理中的關鍵議題。如何有效提升民眾對垃圾減量的覺知、認同、與實際行動,被視為是當前極為艱鉅的挑戰。本研究以 Kolb 的體驗學習環理論為基礎,設計一套體驗式海廢課程(ELBMD),並探討學習者在經驗學習環四個學習階段中的學習歷程與表現。研究結果指出:(1)ELBMD 課程能顯著提升學生對海洋廢棄物議題的理解,增強其責任感、分析能力及環保行動的內在動機;(2)在「反思階段」,透過結構化提問引導學生反思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能激發具體的環境行動及對公共政策參與的意識;(3)於「同儕交流階段」,學生得以深化概念理解,建立環境價值觀,並轉化為實際行動。本研究結果顯示,結合體驗、反思與交流討論的學習設計,有助於培養青少年的環境責任感與長期行動力,對未來海洋廢棄物教育的課程發展具有重要啟發。 海洋廢棄物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議題。這些廢棄物不僅對海洋生態系造成破壞,也對人類健康與經濟活動構成潛在威脅。雖然透過教育推廣可望提升公眾對相關議題的認知與行動力,但目前針對海洋廢棄物教育的系統性研究仍相對有限。特別是在課程設計層面,如何有效結合學習理論,促使學習者從知識理解走向態度轉變與行動實踐,是當前教育界與政策推動者所共同面對的挑戰。 Kolb 所提出的體驗式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ELT)強調「做中學」與「反思學習」的價值,主張知識的獲得來自經驗的轉化過程,並包含四個連續的學習階段: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運思轉化、與主動實踐。本研究以此為理論基礎,設計並實施一套以「海洋廢棄物」為主題的體驗式淨灘課程(Experiential Learning-Based Marine Debris Curriculum, ELBMD),並探討學習者在四個學習階段中的學習歷程與表現。 本研究採混合方法設計,結合問卷調查、反思紀錄、同儕討論與深度訪談,以分析學習者在知識、態度與行動三方面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ELBMD 課程在多個層面上展現顯著成效: (1)加深對海洋廢棄物議題的理解與責任感建立:參與者透過實際參與海灘清潔行動,在具體經驗階段中親身感受到海洋廢棄物的數量與種類,並從中提升對問題的感知與興趣。課後的評量顯示,學習者對海洋廢棄物成因與影響的理解顯著提升,並展現出更高程度的環境責任感與分析能力。許多學生在反思與訪談中表示,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開始意識到自身行為與海洋污染之間的連結,進而願意採取更具環保意識的行動。 (2)反思歷程促進環境意識與行為轉變:在學習循環的第二階段「反思觀察」中,研究設計導入開放性與引導式反思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相較於傳統僅進行開放式回饋的課程,引導式反思能有效促進學習者從感性經驗提升至批判性思考,並進一步形成環境行動的動機。有超過九成的學生在反思中具體提出個人可執行的環保行為(如減塑、推廣再利用),並開始關注政策層面的問題,如是否應強化塑膠減量法規等。 (3)同儕互動深化價值觀與促進實踐行動:在第三階段的「抽象運思轉化」中,參與者透過同儕討論活動,進行意見交流與集體理解建構,深化其對海洋廢棄物議題的系統性認知與倫理反思。學生表示,透過分組討論與簡報,他們不僅理解了問題的複雜性,也建立了彼此支持與勉勵的學習氛圍。在訪談中,有學生提到「因為全班都一起減塑,我也不想成為例外」,顯示同儕支持能在學習社群中形成正向行動的社會規範。這些討論活動也有效支持學習者進入第四階段──主動實驗,即將所學轉化為持續的環境行動。 (4)實踐階段強化行動持續性與社會參與傾向:在課程結束六個月後的後續追蹤中,部分學生持續實踐環保行為,並表現出更高的社會參與傾向。包括加入環境社團、參與淨灘活動、主動向同儕與家人宣導環保觀念等,皆為學習成效的長期延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受課學生比對照組展現出更高比例的「勸導他人行動」行為,顯示課程不僅促進個體改變,也有潛力帶動群體文化的轉變。 綜合來看,ELBMD 課程顯示 Kolb 體驗學習理論在環境教育中的應用價值。透過設體驗、反思、建構與實踐活動的規劃,可有效提升學習者對海洋廢棄物問題的理解,並培養其環境責任感與行動力。研究結果反應出,反思與討論階段在態度與價值觀轉化中扮演關鍵角色,應成為未來海洋教育課程不可或缺的環節。 原文出處: Hung, L. Y., Wang, S. M., & Yeh, T. K. (2023). 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and marine debris educ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stages on learning.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91, Article 114933. 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3.114933